情况汇报格式

作者:成功大师 | 网站:www.qqzf.cn
情况汇报格式http://www.qqzf.cn/lizhi20980/

【篇一:情况汇报格式】

情况汇报,就是情况报告,属于报告文种。

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一)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情况报告”

(二)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

2.主体。这是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

【篇二:情况汇报格式范文

一、报告的概念

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者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报告属上行文,一般产生于事后和事情过程中。

二、报告的种类

综合性报告。是将全面工作或一个阶段许多方面的工作综合起来写成的报告。它在内容上具有综合性、广泛性,写作难度较大,要求较高。

专题性报告。是针对某项工作、某一问题、某一事件或某一活动写成的报告,在内容上具有专一性。

回复报告。是根据上级机关或领导人的查询、提问作出的报告。

三、报告的写作格式

(一)综合性报告的写法

标题事由加文种,如《关于2003年上半年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单位、事由加文种,如《东北师范大学教务处关于2012年度工作情况的报告》。

正文把握三点:(1)开头,概括说明全文主旨,开门见山,起名立意。将一定时间内各方面工作的总情况,如依据、目的,对整个工作的估计、评价等作概述,以点明主旨。(2)主体,内容要丰富充实。作为正文的核心,将工作的主要情况、主要做法,取得的经验、效果等,分段加以表述,要以数据和材料说话,内容力求既翔实又概括。(3)结尾,要具体切实。写工作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下步工作具体意见。最后可写“请审阅”或“特此报告”等语作结。

(二)专题报告的写法

标题由事由、文种组成,如《关于招商工作有关政策的报告》。有的报告标题也可标明发文机关。标题要明显反映报告专题事由,突出其专一性。

正文可采用“三段式”结构法。以反映情况为主的专题工作报告主要写情况、存在的问题、今后的打算和意见;以总结经验为主的专题工作报告主要写情况、经验,有的还可略写不足之处和改进措施;因工作失误向上级写的检查报告主要写错误的事实、产生错误的主客观原因、造成错误的责任、处理意见及改进措施等。结尾通常以“请审核”、“请审示”等语作结。

(三)回复报告的写法

标题与前两种报告大体相同

正文根据上级机关或领导的查询、提问,有针对性作出报告,要突出专一性、时效性。

四、报告的写作要求

(一)写综合报告应注意抓住重点,突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此基础上列出若干观点,分层次阐述。说明观点的材料要详略得当,以观点统领材料。

(二)专题报告,要一事一报,体现其专一性,切忌在同一专题报告中反映几件各不相干的事项和问题。

(三)切忌将报告提出的建议或意见当作请示,要求上级指示或批准。

【篇三:文化服务发展情况汇报范文】

文化产业发展已进入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的机遇期,调研组认为。市应像抓工业立市那样抓文化产业,像大建设那样,狠抓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一定会有力助推我市经济发展,也必将有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对贯彻落实,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初步了解了市文化产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市政协“发展现代服务业”于今年五、六月份就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听取情况通报、召开座谈会、实地察看本地文化企业及赴市学习考察等多种形式。

一、市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随着加快实施“文化强市”战略,近年来。市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逐年提高,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文化产业规模初具

省级文化产业基地4个,市现拥有文化艺术中心、国家动漫产业基地等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2个。1个市级文化娱乐试点街区,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产业分布行业广泛,新闻传媒、出版物流、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和体育产业等初具规模,多种所有制文化产业竞相发展。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显着增强,据统计,市文化产业拥有固定资产92。5亿元,比上年净增。15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2%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省、全国1。9个和1。7个百分点,分别高于、0。1个和0。9个百分点,增速达29%快于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11。5个百分点,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7%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5。23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4。34%

2产业结构逐步改善

市文化产业结构渐趋合理,从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三个层次看。文化产业核心层的分量明显突出。据普查,市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增加值之比为60。59。030。5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业占绝对主导地位(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各行业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0。99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近七成,为69。5%比上年增长26%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相关文化服务”业(文化产业的相关层)增长明显较快,各行业实现增加值13。64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0。5%比上年增长38%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中了一批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核心层文化产业,全省文化产业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引领优势明显。

3文化企业实力增强

广电系统近3年来经营创收平均增幅达15%以上,国有文化企业发展迅速。经营创收总额达2亿元,比净增4000万元,增幅达25%省地市广电行业中稳居第一;文化系统截至底,国有资产达3亿元;晚报经营总收入1。47亿元,广告收入9900万元,发行收入3440万元,总资产已达2。2亿元。

新的文化业态不断出现,民营文化企业充满活力。涌现出“琴港演艺”璀璨明珠“阿里巴巴”文博“杏花印务”中设会展“儒林书业”等一批龙头文化企业。截至12月,市网吧、音像、歌舞娱乐等社会文化经营户近3000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印刷、打字复印、出版物批零等经营户10多家,从业人员2。2万余人,年产值38。8亿元;各类体育经营场所700多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固定资产投入8。5亿元。

4文化事业持续发展

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初步完善。一批文化体育场馆和重点文化设施兴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市市级财政投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超30亿元。文艺创作精品迭出,一批作品在全国、全省获奖。文化活动惠泽民众,形成了广玉兰“艺术节、文化新春庙会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成功举办了第16届世界美术大会、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选活动、两博会”文博会“等文化会展、文化活动。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规模逐步扩大,获得了20年全国体育大会举办权。

5体制改革不断推进

市文化体制改革相继推出一系列举措:一是成立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近年来。进一步理顺了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实现了政企、政事分开,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得到切实转变;二是完成了宣传文化系统5家经营性事业单位的事转企”改革和四家电影放映单位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启动了文博图等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专业艺术院团目前正按照“出人、出戏、出效益”思路积极推进改革。这些举措进一步激发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形成了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快速崛起的良好局面。

二、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主要问题

市文化产业发展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但总体还处于起步、探索、培育阶段,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8%以上的目标。市的文化产业发展任重道远,一些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亟待解决。

1管理机构有待加强和理顺

涉及多个行业和部门。目前我市尚未成立专门的统抓统管的文化产业管理机构,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的融合。致使一些政策和项目的落实乏力推进。

市政府机构改革,从政府管理部门来说。经有关部门批准,市文化局作为全市文化块面的管理机关,单独设立了文化产业处,指导、协调全市文化产业工作,有独立的人员编制和财政经费,文化和广电合并后,取消了独立的文化产业处及相应的编制和财政经费,相关工作纳入局科技处(文化产业处)处室工作职能中,百分之九十是原广电局科技处工作职责,涉及到文化产业的职能大大削弱,和现在各级领导对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及市场的迅猛发展势头极不相称。

2文化产业总量和比重偏低

但主体“小、弱、散”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比较薄弱。与和两城市相比,市文化产业虽然门类较齐全。、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171。56亿元和84。4亿元,占gdp比重分别是9。5%和6。1%而我市实现增加值为44。63亿元,占gdp比重为4。2%明显低于和。因此,不论是从产业规模还是从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来看,市文化产业发展尚显滞后。

3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不均衡

但是总体实力弱小。以公有资本为主体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艺术等传统文化服务业增加值(核心层)占据了大半壁江山,而在已经处于一般竞争性和完全竞争性、国家已经向非公有资本完全放开的文化创意、网络游戏、广告会展等高科技、高附加值以及文化旅游、文化休闲娱乐、文化经纪等高成长性新兴文化服务业(外围层)方面,市与文化产业发达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从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增加值的比例看,市为60。59。030。5为35。6:39。1:25。3全国平均为421840三层次结构与乃至全国有明显的差异。相比之下,以新兴文化服务业为代表的外围层,占有比重低于30。1个百分点,增加值比少63。04亿元,虽然我市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市新兴文化产业仍处于弱小的产业发展阶段,透视出我市文化产业结构不均衡,新兴产业发展空间亟待开拓。

4文化产业和产品存在特色危机

科教人才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三国名城、包公故里、科教基地、滨湖新城已成为“名片”同时,作为省会城市,还有着融汇各地文化的优势地位。但是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整理挖掘和开发利用,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业态尚未形成。现有的文化产品多处于粗放型经营,缺乏文化产品的宣传推广和后续的配套经营。大多数文化产品缺乏创意和创新,缺少能够体现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的文化精品。

5配套扶持政策有待完善

政府支持和鼓励文化产业的决策受到文化企业的普遍认同和欢迎,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如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合发〔〕22号)市政府《关于印发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试行)通知》合政〔〕89号)特别是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5等,对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为止,尚未出台具体的专门的文化产业发展配套政策;文化产业发展的统计指标体系没有建立,许多统计数字都是普查数据;政府扶持、政策倾斜、税收及土地优惠的力度还远远不够;文化市场、行业规范和投融资等体系还不健全;为文化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信息咨询、市场拓展、人才培训等方面还没形成完整、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平台,特别是民营文化企业的待遇尚待提高。

6文化产业精英人才缺乏

夺取文化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决胜因素。文化产业需要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一是缺乏文化创意人才。文化创意人才是文化产业最核心的生产要素。尤其需要既通晓文化产业内容、又具有自主创作能力的本土人才,既懂产品研发又懂艺术创作的实用专业人才,以及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高层次文化领军人才,而现有的人才储备远远不够;二是缺乏文化经营人才。文化经营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军人物,数量和质量决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市的文化经营人才屈指可数。

三、发展我市文化产业的建议

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党的大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这为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可以说,没有文化的发展繁荣,就难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因此,针对存在问题,就进一步促进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确立文化产业的支柱地位

即进入到文化消费的快速启动阶段;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表明:人均gdp达到00美元。即进入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阶段。人均gdp达到3853美元;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这预示着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阶段已经到来,文化产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战略期。因此,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用大的气魄,把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性、战略性产业加以推动,确立文化产业在全市的支柱产业地位,力争到20年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增加值占全市gdp8%以上的支柱产业,成为经济结构优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推动产业发展设立专门机构。

一项系统工程。现有的工作机构已经适应不了产业发展的需求,文化产业的发展涉及方方面面。尤其是协调不了各种关系,必须建立健全新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议成立市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委或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宣传、文广、财政、规划、国土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可参照芜湖的经验,定期召开协调会和企业家座谈会,协调重点项目的推进落实,听取意见,改善投资及政策环境。政府职能部门设立文化产业办公室,具有独立的人员编制和财政专项经费,具体实施和落实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行使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日常协调推进和统一调控、监管职能。

扎实有力推进修订完善规划。

缺乏权威性、持久性和可操作性,市的文化产业规划目前还停留在行业规划和部门规划层面。需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建议在十二五规划制定中,将文化产业真正放到支柱产业的战略地位,作为全市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合理布局,提升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层次。同时,强化规划的贯彻力度,由市委、市政府来推动落实,用规委会、土委会的工作力度来大力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做大做强文化企业培育龙头骨干。

既要有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文化产业要成为支柱产业。又要有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建议政府对我市各类文化企业有重点、有阶段、有针对的扶持。一是对特色鲜明、实力较强、成长性较好的文化企业如“樱艺缘”动漫、综艺、音谷“与中科院声学所合作)等科技含量高,有较长产业链,能够形成企业集群的好项目,通过出台土地、税收、规划、金融等相关优惠政策,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将其打造为上市公司,按现代企业制度及股份制方式运作,形成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文化企业;二是对一些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体制不顺、竞争乏力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行必要的经营体制改革。例如三个专业演出团体,如果还在国字”号概念上兜圈是走不出困境的必须转变思想和机制,通过产权交易、共同投资、公司化运作等形式,挂大靠强,实施重组,实现新生,及至做活做强。

发挥项目带动作用实施大项目战略。

发挥大项目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一是借助外力,强化项目带动。积极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特别要吸引具有雄厚资金、经营策略和营销人才优势的外来文化投资企业落户有重点地打造象芜湖方特这样的产业航空母舰;二是确定重大项目,实施定向招商。结合老城区改造,将桐城路打造成文化戏曲休闲一条街;将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和文化底蕴的类似于“合钢”这样的老企业,其所闲置的部分厂房,可以作为早期工业文明遗址保留下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文化产业开发,改造成为具有文化、艺术特色的创意产业集聚区,等等。可采取政府先投入,做大做强后,再退出方式,如无锡尚德公司那样,政府投入的资金可以逐步退出。这部分资金可以循环使用,支持新的企业发展。通过大项目的实施,既能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也能带动周边传统餐饮业、商业、旅游业的繁荣,形成文化搭台,多方唱戏,各方共赢局面。市应抓住年举办全国体育大会的契机,有力带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成立文化产业投资公司设立专项基金。

使其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设立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以股权投资的方式参与骨干文化企业的组建和发展。尽快组建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像城建投资公司那样对基金进行管理和运作。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可多渠道筹措,一是帮助骨干企业尽快上市融资;二是大项目、大工程可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融资;三是可以广泛动员社会资本投资于文化产业;四是可以通过财政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项目补贴、贷款贴息、奖励、融资担保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同时,加大对文化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引导各类风险投资机构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成立文化产业风险投资公司、小额贷款担保公司以及风险担保公司,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采取政府引导、资本运作、扶优扶强的模式,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投资结构,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

建立和完善扶持政策体系

没有出台专门的具体的文化产业政策。而外地许多城市已走在市的前面,目前我市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还不完善。例如,芜湖市从起,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不少于00万元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对动漫产业的奖励。建议市政府吸纳各地经验并结合我市实际,尽快研究制定较为系统、操作性强、细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例如比照高新企业进行税费减免;享受比工业用地更优惠的土地使用政策;信贷融资、资产处置方面按股份制和上市公司进行资本运作;人才问题上构建合理的引进、培养、使用和奖励机制;建立我市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知识产权保护和文化产品审批权限等方面参照先发地区做法等。

【篇四:化工单位集中整治情况汇报范文】

化工园区经过三年多来的集中整治,目前已到了最后攻坚阶段,时间只剩最后的20多天,我们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进一步振奋精神,咬定目标不放松,争取在9月底前全面完成化工企业关停任务,顺利通过省整治办的验收。下面我将化工企业整治近期的主要做法、成效、存在的问题及下步打算向各位领导作一汇报,待会区长还要作重要讲话,吾副区长还要作具体部署。

一、近期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1、依法推进整治。7月区政府向各化工企业发出了《限期关停、搬迁的通告》,在企业承诺关停的基础上,再次明确了关停的期限,8月区整办向各化工企业送达了关停的验收标准,使企业明确了关停要做的相关工作,使关停工作更具可操作性。上周,关停拆迁评估已全面结束,评估报告及需要的资金测算已提交区政府。在有关部门的推动下,近期蓝点化工、正荣富江等化工企业已在自行拆除机器设备。

2、开展对口帮扶。工口6部门对联系的化工企业,经常进行沟通联系、走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化解了企业对抗的情绪,并帮助企业解决关停、搬迁过程中的具体困难,有的甚至帮助企业进行转产,企业现在对整治化工企业的态度正由不理解到慢慢的理解和支持,有了较大的转变。

3、做好验收的相关准备工作。验收前的工作方案,由区整治办拟好后,区府办已下发至各有关部门,明确了验收各相关部门的责任。环保等部门对验收的工作方案进行了细化,将责任下到各科室,细化验收工作的每一项安排,保证了每一项工作都有人做,都有责任人,使验收工作不留死角。

二、当前化工企业整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部分化工企业新厂房建设进度慢,影响了搬迁进度的加快。搬至市园区的天源有机硅、英特化工、一川化工、兆宏化工、利得化工、金誉化工等6家和搬迁至外省的方达化工、秀晨化工、正荣富江等3家化工企业新厂房建设迟缓,由于种种原因都尚未建成,影响了搬迁进度的加快。二是部分化工企业搬迁资金较为紧张,如英特化工、龙华医药要求提前支付或尽早到位拆迁补偿资金。三是污水处理厂极需改造提升。污水处理厂目前还在运营,将来可改造提升,作为开发区处理生产、生活污水的污水处理厂,有关部门要积极向省里包装立项。污水处理厂是化工园区整治验收必看的一个点,目前在线监测仪器仪表及部分污水处理设备损坏严重,当前极需进行更新或修理,并做好生化细菌的培养,以备省、市验收组的检查、验收。四是部分关停化工企业设备未及时拆除、污染物未及时清理。已关停并拿到拆迁补偿资金的企业如科盛化工、佳联化工、恒化化工、博奥化工、塞姆中宇等,主要设备未拆除,门捷化工、科盛化工等等企业遗留的废水较多,有的关停化工企业还有固废未处理,有的关停化工企业厂区环境较杂乱等等。

三、下步工作措施。

一是要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工口联系化工企业的6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整治力度,多做企业主思想工作,让他们放弃幻想,尽早关停,原则上在9月20日前就要关停,帮助企业更改工商执照,更换税务登记,并提前5天通知企业不要再向反应釜投料,并以要求企业拆除主要机器设备。不主动或逾期不关停的化工企业要扣除或取消补偿资金,并按政府《关停通告》的要求,采取停水、停电的紧急措施强制关停。

二是补偿资金要尽早到位。据评估报告测算:最后13家化工企业关停需补偿资金2300万元(不包括搬迁市园区的土地差价补偿)励志网http://wWw.qqZf.cN/,补偿资金在化工企业整治中发挥了四两拔千斤的作用,财政部门要确保按时到位,关停企业验收通过一家即可补偿一家,拔付要及时,以此来加快关停进度。

三是要做好最后的扫尾工作。根据省整治办的验收标准,工口6部门,特别是管委会要督促企业做好相关的扫尾、善后工作,做到主要设备要拆除并下架。企业关停了,污染不能留,要及时督促企业处理固废、废水,确保遗留物不危害和影响土壤、地下水等周围环境,并做好厂容、厂貌的整理和厂区生态修复工作。

四是要做好验收的相关准备工作。一是做好现场检查的安排。现场验收前工口部门必须督促各企业拆除主要机器设备并下架,整理好厂容、厂貌,在现场验收时,要安排人员在每家关停厂区迎候,并做好情况介绍工作,区府办、环保、开发区要全程陪同;二是做好验收汇报工作。汇报总结材料近期由环保部门起草,送区府办把关,由区委、区政府领导审定;电视专题片,由广电台牵头完成,送区府办把关,由区委、区政府领导审定,机关事务局要做好相关会务工作。三是做好验收资料准备工作。主要是49家化工企业“一厂一档”资料的归集、化工园区验收监测、验收技术报告的编制等等。四是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在省、市验收前及过程中,由宣传部门牵头,利用各种媒体全方位、多形式对化工园区整治成果进行宣传、报道,掀起整治宣传的高潮,为省整治办的验收,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励志名人名言http://www.qqzf.cn/

【篇五:新型乡镇构建情况汇报范文】

位于省西南部,的故乡,儒家文化发祥地,素以“孔孟之乡、礼仪之邦”著称。现辖12个县市区,156个乡镇(街办),6556个行政村(居),总人口81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08万人,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耕地790万亩。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36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01。2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389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71。5元。今年以来,全市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势头,夏粮单产、总产均创10年来最高水平;第一季度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32。95亿元、同比增长14。8%;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611。5元、同比增长25。8%,1—5月份地方财政收入50。02亿元、同比增长23。6%。下面,我就全市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情况从三个方面作简要汇报。

一、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的主要动因

党的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作出了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开展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党的精神、顺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立足实际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主要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统筹城乡发展,增强乡镇一级统筹能力的需要。乡镇一级是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撑,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平台,是引领村级发展的“龙头”,乡镇不强就难以强县、兴村,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就难以落到实处。从我市总体情况看,乡镇一级还比较薄弱,经济实力弱、收入水平低、产业基础差、统筹能力不强等问题较为突出。全市156个乡镇中,进入全国“千强镇”行列的只有6个,其中3个还位居900名之后,多数乡镇靠转移支付维持正常运转。加快培植建设一批经济强镇,引领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是我们开展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二是构筑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的需要。是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占到74%;又是煤炭资源大市,未来几十年内,采煤塌陷地将多达近400万亩,人口持续增加、耕地持续减少,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压力。无论从现实、还是从长远看,大量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仅靠大中城市和城市大工业既不可能、也不现实。最现实、最可行、最有效的途径和办法,就是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必须要有产业支撑,这个支撑产业无外乎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建立在农业“母体”产业基础之上的、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拉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另一方面通过招、引、联和城市工业辐射转移,加快发展新兴工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新兴工业化必须节约用地、保护环境、集约发展,走园区化的路子。市虽现有94个建制镇,但普遍存在着规模小、辐射带动力不强等问题,去年全市城镇化率为4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近5个百分点。市的农业基础较好,但产业化经营水平提升较慢,特别是规模大、档次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发育慢、数量少。我们建设的新型乡镇,主要模式是依托现有的14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实行“镇区(园)合一”,以区为主,以区带镇,以镇促区,相互促进,加快建成营业收入过百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过亿元的强园区、强乡镇,实现以工促农、以镇带村、融合发展的目标。这个发展过程,就是加快推进“项目进园区、居民进社区、农民变市民”的过程,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是加快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互促共进的过程。

三是实现创新发展,突破当前改革发展中突出问题的需要。任何新生事物的诞生都必然会遇到传统习惯的挑战,面临着一定的风险。改革创新更是如此,必须以试点探路和引领。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一体化进程,必须彻底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在深层次和关键领域突破。当前从发展上看,面临着“无形”和“有形”两个方面的制约,体制机制障碍是“无形”制约,土地和发展资金问题是最突出的“有形”制约,“无形”甚于“有形”,“无形”制约不破解,“有形”制约也难以解决,体制机制创新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也是难中之难。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实行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是中国改革的发端,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但需要深化完善,特别是乡镇一级的行政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讲多少年来没有大的改变,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重点和难点也集中体现在了乡镇这一层面,有些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譬如,加快工业化步伐,是以工促农的前提和基础,但在园区建设上存在着与相关乡镇“两张皮”的体制障碍;县乡两级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主体,但多数是“吃饭财政”,缺乏统筹实力和服务能力,建不成服务型政府,统筹变为“通愁”;建设新农村的任务艰巨繁重,需要广大基层干部充满着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干劲,但传统的用人和分配机制,难以充分调动和持续保持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如土地问题,严格保护耕地、实现占补平衡是一项基本国策,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推进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都需要建设用地,土地从哪里来?必须立足当地实际,走好挖潜存量、用好增量的路子。我市现有村庄占地近150万亩,其中不同程度的“空心村”占到近三分之一,也就是说闲置近50万亩;传统的迁村并点、旧村改造,所节约腾出的土地不到三分之一,如走好社区化、公寓化建设路子,就能节约腾出三分之二以上的土地,潜力巨大,但必须解决开发建设上的诸多难题,需要典型引路。全市近几年内有近600个压煤村庄需要整体搬迁,长期的压煤搬迁村多达3600个,如何结合农村新型社区和小城镇建设,切实解决好搬迁村群众“安居”与“乐业”的问题也需要积极探索、积累经验。随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必然趋势,在稳定和完善现行经营制度的前提下,需要在组织形式、经营模式等方面勇于创新的先行者。从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要求上讲,都需要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我们推行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就是为寻求解决上述问题的现实选择,力求把试点乡镇建设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样板区、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互促共进的试验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引领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基于上述考虑,从去年9月份开始,我们组织专门班子首先在市内开展调研,然后到成渝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和江浙一些发达地区实地考察学习,经过反复研究论证,确定了试点工作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有关政策,制定了《关于推行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于今年5月份召开会议动员部署、正式启动。

二、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的基本设想

我市首批试点乡镇确定的基本原则是,依托12个县市区所属1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2个省级工业园,与所涉及乡镇村进行整合,除市中区不具备整合条件外,11个县市区各有一个“镇区合一”的试点镇,其中兖州、邹城各另有一个“镇园合一”的试点镇。试点工作主要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我们把此项试点工作定名为“新型乡镇建设”,就是要在以下九个方面进行创新探索:一是推行“镇区(园)合一”的新模式;二是调整区划拓展发展新空间;三是下放权力赋予乡镇一级更大的行政管理新职能;四是理顺乡镇一级财政体制,建立名副其实的镇级新财政;五是探索破解一些发展方面遇到的难点问题有新突破;六是配套制定相关扶持政策,优化发展新环境;七是形成激励约束新机制激发内部新活力;八是实现又好又快跨越式发展的新目标;九是走出一条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在发展目标上,明确提出到2015年,各试点镇要达到四个方面的建设目标:一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形成产业支撑新优势;二是实现基础设施统筹建设新突破,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三是构筑城乡公共服务新体系,形成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新局面;四是健全镇村管理服务新体制,实现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新目标。每项目标中都规定了具体的量化指标和必须达到的标准。

(二)基本原则。鉴于这项工作涉及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发展模式、领导方式等各个层面,要求在试点工作中必须把握好四条原则:一是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协调、科学布局。充分发挥科学规划的龙头和引领作用,坚持把新型乡镇建设规划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组群结构大城市建设规划、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大格局中,防止盲目发展,无序建设。二是坚持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勇于创新。旗帜鲜明地鼓励探索、支持改革、激励创新,允许改革探索中有失误,不允许固步自封、无所作为。三是坚持产业支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坚定不移地把产业强镇富民、培植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放在突出位置,走以产业发达推进城乡发展、以城镇发展带动产业振兴的路子。四是坚持动态管理,自我激励、自我约束。“重激励、硬约束、严考核”,在试点乡镇管理上能进能出,不搞“终身制”;在干部使用上能上能下,搬倒“太平椅”;在经济待遇上有高有低,论功行赏。

(三)主要任务和相关政策措施。一是推行“镇区(园)合一”模式。将省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与相关乡镇合二为一,一套班子,两个牌子,实行“特区模式、以块为主、自我运作、自我管理”的管理体制。为扩大新型乡镇规模和拓展发展空间,将园区发展规划所涉及乡镇或部分村统一整合到试点乡镇管理。整合中调整行政区划涉及29个乡镇(街道办)、140个村(居),共减少建制镇4个,除个别镇外,试点镇规模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二是扩大新型乡镇管理权限。按照“依法下放、支持发展、责权统一”的原则,将市、县(市、区)发改、规划、建设、财政、税务、国土、环保、经贸、外经贸、人事、劳动保障、交通等部门的部分行政管理和审批权,通过授权或委托的形式下放给新型乡镇。同时本着有利于促进发展、不增加乡镇负担的原则,市、县两级有关行政执法权限,凡是能下放和授权、委托的,都下放给新型乡镇行使,并由其承担相应责任。三是创新用人和分配机制。新型乡镇实行全员聘任制,建立收入分配与工作实绩挂钩的绩效考核制度,干部的使用管理彻底解决等靠熬、论资排辈和干好干孬工资奖金一个样的问题。四是理顺财税管理体制。按照分税制要求和财权与事权相一致、增加基层财力的原则,建立以新型乡镇为独立核算主体的镇级财政体制。新型乡镇财政收入除按规定上缴中央和省部分外,市及市以下留成的新增财力按不低于50%比例返镇,用于经济社会发展。新型乡镇规划区范围内按有关规定征收的各项规费,除按规定上缴中央、省部分外,市留成部分全部返镇,县市区留成部分80%返镇。为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市里将列入市本级财政预算的工业发展资金、服务业引导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科技创新资金、推进对外开放资金等专项资金加以整合,重点向新型乡镇倾斜,同时要求县市区尽力支持试点乡镇建设和发展。五是探索完善土地管理使用新路子。建设用地规划指标和年度新增计划适当向新型乡镇倾斜。新型乡镇规划区内通过搬迁改造建设集中居住区腾出的土地,积极申报置换为建设用地,用于园区项目建设。规划区以外撤村建居、合村并点腾出的土地,按照耕地总量占补平衡的要求,一部分等量复垦为耕地,其余部分可转换为建设用地,鼓励支持建设新型社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租赁、转让、转包、入股等形式合理有序流转,促进土地向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集中,鼓励发展农业公司、合作农场等规模经营。六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乡镇可成立建设发展投资公司,具体承担资本运营服务。鼓励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到新型乡镇开展业务,对新型乡镇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安排一定额度的贷款予以支持。允许农民以房产、土地承包经营收益权等作抵押贷款,引导支持建立村镇银行和信贷担保组织,积极推行农业政策性保险,鼓励支持各类民间资本投资新型乡镇建设。七是加快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新型乡镇全面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建立平等择业、充分就业机制。凡在镇驻地及园区从事二三产业、有稳定职业、固定居所的人员及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均可根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常住户口,平等享受教育、医疗、就业、兵役、社会保障等方面待遇,并承担相应义务。八是健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保障制度。加快新型乡镇撤村建居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乡村治理机制。规范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全面推进“四荒”资源、林权、水域等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建立健全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金融保险支农服务体系。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服务组织,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要求,在各个主导产业链和专业村建立较为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农民培训制度和社会治安服务网络等。

三、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进展情况及下步打算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调研论证,今年5月份正式启动,目前看,起步良好,进展顺利。一是组织领导体系健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成立了由2位副书记任组长、4名常委和1名副市长任副组长、46个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设立了专门办事机构,实行督导调度、情况通报等工作制度。各县市区也分别建立了专门的领导班子和办事机构,按试点工作推进要求组织了专门工作组靠上抓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二是区划调整有序推进。全市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会议后,各有关县市区和部门按照调整方案,严格履行相关程序,13个试点镇区划调整方案已上报省民政厅,省民政厅已派工作组来现场调研,近期正在办理批复手续。三是镇区(园)班子整合调整工作稳妥进行。按照“镇区(园)合一”的原则要求,组织部门召开专门会议研究落实,确定了领导班子调整及干部配备方案,近几天可全部明确到位。四是部门权力下放工作加紧推进。目前,涉及到职权下放的各有关部门基本完成了权力下放具体条款的制定和落实方案,近期将与试点镇逐一对接,办理授权委托的具体事宜。五是新型乡镇建设规划开始启动。各县市区立足及早谋划、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已着手聘请高层规划机构的专家进行规划设计或修编。在下步推进工作中重点抓好以下几项任务的落实:一是抓好试点工作各种关系的理顺;二是加快部门职权下放与相关县市区、乡镇的对接落实;三是研究制定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具体考核办法;四是尽快在财政体制理顺、投资公司组建运营、规划编制和重要改革事项上见到实效;五是适时召开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现场会议,总结交流进展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对策措施,推进试点工作深入扎实开展。

【篇六:组织部公开活动情况汇报范文】

长期以来,党务工作的神秘性,使组织部门在群众心目中往往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扩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提出和推进,要求我们必须打破这种格局,揭开这层“面纱”,增强组织工作的“透明度”。组织部根据“树组工干部形象”和打造组织部门“党员之家、干部之家、知识分子之家”的要求,本着公开、公正、透明、高效的原则,探索试行了组织工作公开,并以此为载体,努力建设开放透明的组织部门,通过近几年来的不断规范和完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主要做法汇报如下:

一、开展组织工作公开的原则

鉴于组织部门业务工作的特殊性质,在开展部务公开工作过程中,组织部牢牢把握五项公开原则:一是建立健全组织工作公开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严格做到涉密内容不公开。二是拓展部务公开的内容,让群众看得到,严格做到非密内容真公开。凡是群众关心的党内热点问题,只要不涉及党和国家秘密,只要不违反党的组织原则,我们都进行了公开。既注意防止形式主义、走过场,使应公开的没有公开,又切实杜绝“一股风”,搞短期行为。三是丰富组织工作公开的形式,让群众说得上。从有利于更好地服务群众出发,通过建立部务公开栏、定期召开部务监督员评议会等形式对部内各项工作进行公开。四是搭建组织工作交流平台,让群众评得出。把组织工作公开与做好推进各项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组织工作水平。五是建好制度落实公开效果。对在推进组织工作公开过程中的一些好做法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逐步增强组织工作的透明度。

二、开展组织工作公开的具体做法

(一)加强领导,专门抓,专人抓。部务公开能否全面实行,规范运作,发挥实效,加强领导是关键。组织部成立了由部长任组长,副部长及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组织工作公开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工作公开的总体部署和安排,从各科室选择熟悉组织工作、政治素质过硬的工作人员成立办公室,负责部务公开的日常性工作。将各科室的工作职责在科室上墙公开,使基层及前来办事人员不管走进哪个科室,都能清楚明了地看到各项工作职责。对履行工作职责情况,实行“月考评、季考核、年评先”的奖惩制度加以督促落实。实行部务公开科室包干制,将具体的部务公开工作分解到各科室,涉及到哪个科室的业务,由哪个科室负责。如:办公室负责对组织机构设置、科室职责、人员组成、联系电话等事项的公开,干部室负责对干部工作方针政策、干部任免动态、干部考评情况、干部教育培训等事项的公开,基层办负责对基层党组织“三级联创”创建情况、优秀党组织党员的评先选优情等事项的公开。同时,在每个乡(街道)指定一名部务公开工作联络员,每周与组织部联系一次,负责部务公开工作的上情下达,沟通联系,并及时地将组织工作的有关信息传达到各乡(街道)、村(社区)。

(二)拓展内容,常项稳,动态新。组织部门的工作涉及的面非常广,实行组织工作公开面临的首要难题就是公开内容的确定,哪些内容可以公开,哪些内容不能公开,哪些内容可以全面公开,哪些内容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必须要把握好尺度。组织部根据组织工作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群众关注的程度,在认真讨论研究的基础上,对组织工作公开的内容和公开的范围及不宜公开的内容做了详细的规定,对组织部业务工作除依法保密事项和未研究确定的干部任免事项外将全部公开,内容涵盖组织机构和职能任务、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干部工作相关事项、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等12项大项70多小项,坚持常规性工作定期公开,根据实际情况每季度或半年公开一次;阶段性工作逐段公开,如干部培训、基层组织建设、党员队伍管理等方面的进展情况;临时性工作随时公开;保证公开内容常新、时间及时,增强了部内事务的开放度,扩大了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三)活化方式,纵到底,横到边。开展组织工作公开,其目的就是让尽可能多的人了解组织工作、关心组织工作、支持组织工作,因此,部务公开的对象不能仅仅局限于在职的党员干部,还应包括广大群众。为此,组织部积极创新公开方式,以“四个三”的方式全面公开组织工作,打造了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工作公开立体网络。

1、办好三级公开专栏。在组织部楼梯口设立部务公开专栏,同时在各乡(街道)党工委的政务公开栏和村(社区)党支部的村务公开栏中设立专栏,由各乡(街道)组织员随时负责对信息进行更新和发布。截止目前,组织部共办部务公开栏9期,公开组织工作要点、近期工作动态等事项41次,全面接受群众监督,在基层党委公开组织工作事项70多次。在村务公开栏公开市委组织部的年度工作要点以后,受到群众的广泛关注

2、搭建三种宣传平台。在开辟部务公开专栏,对涉及组织工作的一些方法、程序进行上传。在市广播电视媒体开辟“双满意建设”专栏,凡涉及组织工作的信息、调研、图像等资料,在不涉密的前提下,都及时整理播放。充分利用市、地区、自治区、中组部《组工信息》等纸质媒体,宣传组织工作。目前,已经在网上传组织工作资料70多份,在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宣传组织工作的报道40多篇,编写市组工信息700多篇,地区采用240多篇,自治区采用80多篇,中组部采用4篇,在各类党报党刊发表党建文章80篇,在全面宣传报道组织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广大干部群众对组织工作的了解,扩大了组织工作公开的渠道。

3、开好“三个评议会”。每月召开基层组织工作情况评议会。对涉及基层组织建设重大事项的,请各乡(街道)党委一把手、党委副书记、组织员参加会议,及时通报市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进展状况,征求基层党委对组织部门的意见建议,并及时整改。评议会上对部分单位反映的村、社区阵地建设的问题,市委及时制定了《村、社区阵地建设实施方案》。每季度召开一次部风监督员评议会。从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基层党委、退休干部中聘请了16名部风监督员,每季度召开部风监督员会议,同时长期开通监督电话、设置意见箱、公开电子邮箱、群众和部风监督员及组工干部面对面反映监督情况的方式,及时听取社会各界对组织工作的意见、建议,接受各方面的评议,为组织部门改进工作作风提供依据和参考。在活动期间,召开部风监督员会议3次,接受部风监督员意见建议4条,整改率达100%。每年召开一次年终总结报告评议会。组织部坚持每年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就组织部门一年来在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管理、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组织部门工作职责和内部干部调整及下一年工作计划等方面的内容向基层单位进行通报,使各基层单位负责人第一时间掌握组织部门的各项工作任务和具体的工作计划,接受广大干部群众的监督和评议。

3、发挥三支队伍作用。把组工干部作为宣传组织工作的主力军。严格落实“部领导接访日”制度,在“三同”、扶贫帮困、下基层指导工作时,向干部群众通报组织工作进展情况,疏通与党员群众直接沟通的渠道,使之成为最有效的公开方式。发挥好乡(街道)组织干事、党建干事的作用,充当组织工作“宣传员”。充分利用他们工作在基层、与群众联系紧密的特点,以“唠嗑、谈心、拉家常”等方式,向群众宣传组织工作有关信息。同时,组织部坚持每月召集乡(街道)组织员、党建干部进行培训,及时向他们公开组织部门近期的工作,为他们向群众宣传组织工作打好基础。发挥“三老”人员的宣传作用。组织部充分发挥“三老”人员熟悉组织工作、在干部群众中威望高的特点,扩大组织部部务公开的途径。在每月向他们发放补贴,组织他们进行学习的同时,经常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

(四)规范程序,易操作,严把关。组织工作公开是一项新开展的工作,怎么才能够既让程序规范部务公开工作,又使程序不会影响到一些时效性很强的业务工作快捷公开,是部务公开面临的一个难题。针对这一问题,喀什市委组织部立足工作实际,制定了提出、审查、公开、反馈、整改、建档6步工作程序,部务公开的项目、范围、形式由各科室先提出,由分管副部长签字审批后,报部委会审批通过后,再行公开。在组织部办公室常年设立征求意见箱,向基层单位公开组织部各科室信箱、联系电话,开通部长专线举报电话4部。部务公开后,由办公室根据党员和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搜集、整理和汇总,并给予相应答复或提出整改意见,并及时进行反馈或公示。为提高工作效率,组织部大胆尝试,在全体组工干部中推行办事承诺制,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每个科室、每名组工干部根据各自所负责的工作性质、任务的不同,提出工作承诺事项,承诺内容通过年初工作计划、岗位监督牌进行公开,时刻提醒自己履行诺言。为确保承诺事项的落实,开展组织工作公开以来,全体组工干部共承诺工作事项20项,目前已完成承诺事项18项。

本文地址:情况汇报格式http://www.qqzf.cn/lizhi20980/
  • 分页:12下一页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