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作者:成功大师 | 网站:www.qqzf.cn
课题结题报告范文http://www.qqzf.cn/lizhi19966/

【篇一:物理课题结题报告】

我校在xx学校的领导下,在我校领导的关怀下,确定下列研究性子课题,在物理组全体老师的努力下,本着自主合作的原则,以“探究式教学设计的研究”子课题为主进行有效的探索。

子课题探究

“探究式”教学设计的研究

多样化的探究形式与探究内容选择的研究

信息技术与探究性学习的整合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科学探究是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是物理新课程的一大突出特征。在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是与科学内容并列并处于上位的内容,因而,科学探究贯穿于新课程始终。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基础课的课堂教学应当也必然是开展探究活动重要阵地。

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活动,并不能等同于科学家搞科学研究,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观察、分类、比较等等。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学生很难重复体验科学家当年的科学发现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活动可能只涉及科学探究的一个要素或多个要素,学生需要探究过程的体验来激发兴趣、感受方法,学生也需要探究的结果来获得愉悦,满足成就感。

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不是忽视物理知识的学习,而是注重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科学探究与知识的建构是在同一过程中发生的。探究式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学习合作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协作完成,凭借学生主动探索、亲身体验,完成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的大脑去独立思考、探究、交流、学习,不断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使学习内容有更强的内在联系、更容易理解,同时实现学生认知策略的发展。

所以学生课堂上的探究活动是需要设计的,这种设计并不是将学生带入一个固有的套路中,而是教师要提供给学生适当的素材,对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有所思考和估计,在活动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多样化的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实现课改新课标所提出的课程目标,无疑是有很大现实意义的。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实用主义探究式教学理论

杜威首次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探究式教学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探索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说开辟了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引起人们对学生主体性的极大关注以及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刻反思。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

建构主义强调在教学活动中:(1)明确“以学生为中心”;(2)重视“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4)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应是针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5)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6)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3、探究式教学的信息加工理论

科学在本质上是探究,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如果把教科书上的知识当作不变的真理,把实验仅当作验证科学概念和原理的方法去教学生,容易使他们形成绝对化的科学知识观、错误的科学方法论和片面的科学发展观。从信息处理过程出发,认为教学与其着眼于知识的掌握,毋宁更注意教学信息处理过程本身,并建立了与此种思想相对应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4、人本主义的探究式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探究式教学理论不仅对学生提出了科学探究的具体目标,而且为了使科学教师能切实开展探究式教学,《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主张“对从学生们所亲历的事物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是科学教学所要采用的主要做法。”反对把探究式教学演变成纯粹的学术活动,使其脱离社会和学生个人的生活实际,而是围绕与社会和个人生活有紧密联系的重大现实问题进行。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①设计高中物理的教学探究过程中,初步总结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唤起创新的意识,使学生想探究;创设良好的氛围,使学生敢探究;注重方法引导,使学生会探究;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爱探究。

②设计物理教学的探究重在增加学生体验性的探究机会、通过交流合作式的方式体现主体性的学习过程。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设计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2、设计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活动的原则和切入点。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课题研究采用开放式的实践探索研究方法:即由参加课改的教师共同合作,共同探讨,自定课题,在平时的教学中边实践、边探索、边进行经验总结交流。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⑴课题研究的准备(2003年9月~2004年3月)

全体课题组成员广泛搜集中外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及实践资料,每个成员都花较长时间系统学习这些理论及资料,摘录重要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升理论水平,清除认识误区。增加对搞好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

⑵课题开题报告会(2004年5月)

课题组成员及全体物理教师集中研讨,提出改进意见,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并召开课题开题报告会。

⑶课题实验(2004年9月~2006年6月)

课题组成员按照分工,通过研究教材、集体备课、上试验课、实验操作、正误分析、调查方案、撰写案例、考查对比等环节进行了大量的实践。近两年的实践中,课题组成员除了正常的工作外,经常挑灯夜战,见缝插针,不厌其烦,带病工作,为教研课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

⑷汇报成果阶段(2006年6月~2006年9月)

课改教师汇报各种研究成果,包括课件、论文、材料、数据等。

⑸修改完善阶段(2006年9月~2006年10月)

在大量数据、案例、实验基础上,对已形成的研究成果提出评价和修改意见。

⑹上交专家评审(2006年11月)

⑺进行课题结题报告。(2006年12月)

八、课题研究的保障

1、课题成员的保障。

成立由校长、主任、副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参加的骨干教研成员,为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

2、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保障。

在校长的统一部署下,各处室和漳平市进校领导也都大力支持教研组课题研究工作,为课题组的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打下基础。

3、学校网络资源的保障。

学校电教中心,电子备课室为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4、课题组教师的精诚团结和团队精神奉献精神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保障。

九、课题研究成果

1、探索尝试出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其课堂结构是“情景激趣→问题导引→活动探究→反馈交流→应用活化”。

具体概括如下:

(1)学生围绕教师创设的物理情景或现象引发学习兴趣,教师设法激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提出探究问题;

(2)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探究问题,形成和检验假设,解决问题,解释观察结果;

(3)学生分析、解释数据,对自己的观点进行综合;

(4)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与评价所学内容与学习方法;

(5)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新情境,以拓宽理解,形成新技能。

2、设计探究课的教学时主要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程序性原则

探究式教学直接脱胎于科学探究活动,具有很强的程序化的特色。因此,整个教学设计必须非常严密,具有内在的逻辑性。

(2)多样性原和选择性则

课堂探究中不可能探究过程的每一步都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活动,应该具有探究过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因此,教师应把握科学探究的本质,而不是将其形式化和程式化。

(3)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是探究式教学最显著的特性,开放性决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这就要求设计者更充分地估计学生学习现状、教学内容的难度,同时更恰当地进行环境设计、媒体设计等。

(4)问题性原则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教师应精心设置探究情景,使情景中隐含着要探究的问题,给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质疑的动机是应该关注的设计原则。

(5)主体性原则

发挥学生主体性原则要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问题情境或探究内容的兴趣和动机,要保证整个探究过程对学生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自主创造的机会。

(6)激发兴趣原则

学生对探究内容的兴趣是探究活动进行下去的动力源泉。把生活中的物理问题与物理规律与教学实际相结合进行探究,会增强学生对物理课的亲切感和趣味性使学生感到兴奋,产生探究的欲望

3、设计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活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为切入点着手进行:

(1)选取适当的物理情景,以“激疑导问”为切入点,培养探究意识和探究态度。

(2)选择适当的物理问题,以“竞猜遐想”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

(3)选取适当的物理实验,以“自主设计”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探究方法。

(4)联系生活和技术,以“学会应用”为切入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十、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一堂优质高效的科学探究课需要时间作保障,这正是有效进行科学探究课的矛盾所在,也是本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实施探究式教学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这也是本课题今后的研究方向。

【篇二: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对于一个科研课题来说,撰写结题报告是课题研究的最后一个程序。

结题报告如何撰写呢?尽管研究方法各有不同,具体的撰写因而也各有所异,但是,从其基本的格式来说,它们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就其结构而言,教育研究报告的一般结构是:

1、研究报告的题目

研究报告的题目就是课题的研究报告。如“小学三年级数学思维能力训练报告”;“‘成功教育’实验报告”;“‘和谐教育实验'阶段性成果研究报告”;“‘初中语文教学思维训练’实验报告”;“利用电教媒体优化课堂结构,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初中课堂教学tet模式实验报告”等等。一般在题目下面都应该写清楚课题研究组或课题研究报告撰写人姓名。

2、研究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提出实际上就是研究报告的开头部分,有如“引言”的功能。这部分主要内容是写清楚这一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背景、价值和意义,以及这一课题目前在国内外研究的主要成果、现状,研究这一课题预计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理论框架。在这一部分还要分析清楚研究假设是什么,假设用语是否明确、是否具有可检验性,对课题假设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当然可以参考课题立项申请报告中的有关内容。

3、课题研究的方法

在这一部分主要写明进行这一课题研究所选用的方法。包括:

(1)根据课题的特点,选用何种研究方法。

(2)研究对象(即样本)的取样方法、数量(即容量)、条件(即研究前所具备的水平)。要求取样方法科学,样本容量合适且具有代表性。

(3)根据所选用的研究方法确定研究设计。

(4)明确操作定义。即对课题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关概念给出明确的定义或解释,使研究更具有可操作性。

(5)对研究的变量给出明确、具体的测量方法和统计检验方法。

(6)对课题研究的无关变量给出控制方法。

(7)课题的具体实施程序。即研究时间和步骤。

4、研究的结果

“课题研究成果”这个部分是整篇结题报告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一个结题报告写得好不好,是否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使课题研究成果具有推广价值和借鉴价值,就看这部分的具体内容写得如何。一般说来,这部分的文字内容所占的篇幅,要占整篇结题报告的一半左右。

“课题研究成果”这个部分内容的表述,要注意三个问题:

第一,不要只讲实践成果,不讲理论成果。一个结题报告的研究成果,应当包括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两个部分。不少的结题报告,是这样陈述研究成果的:我们通过研究,开设了几节公开课、观摩课,发表了多少篇论文,获得那一级奖,在cn刊物和那些汇编上发表了几篇文章,有多少学生参加什么竞赛获得了那些奖项。或者是,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获得了哪些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得到了哪些提高等等。这些是不是研究成果?是成果。但仅是属于实践成果。一篇结题报告,单单这样陈述,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样的陈述,别人无法从你们的研究成果中学习到什么,这样的研究成果没有什么借鉴推广价值。具有借鉴价值和推广价值的,往往体现在理论成果部分。有的同志认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没有什么理论成果。其实不然。我们所说的理论成果,就是我们通过研究得到的新观点、新认识,或者新的策略、新的教学模式等等。这些新观点、新认识、新策略、新模式,又往往与我们在“研究目标”或“研究内容”中所确定了的要达到的成果密切联系。例如,有项研究阅读教学的课题所确定的研究目标是:要通过研究,“建构具有主体性、开放性、实效性、体验性、创造性的自主探究、激励成功的阅读教学新模式,研究探讨该模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基本操作程序和常用操作程序以及操作该程序的有效展开和运作的基本教学策略”。那么,在“研究成果”中,具体陈述所建构的新模式是什么,以及基本原则、操作程序、基本教学策略等。这些就是研究的理论成果,这样的研究成果才有借鉴和参考的价值。

第二,研究成果的陈述不能过于简略。有些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撰写出多篇学术论文。这些学术论文,就是课题研究的部分主要成果。在结题报告“研究成果”部分,要将这些论文的主要观点提炼、归纳进去。有的结题报告是这样陈述所取得的成果的:研究成果详见什么什么论文。只是这样的陈述是不行的。如果一个课题分为几个子课题来研究,在结题报告的成果表述中,也要将这几个子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提炼、归纳。在提炼、归纳时,应注意不要只是简单地罗列这个子课题的主要成果是什么,那个子课题的主要成果是什么,而应融会所有子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归纳出几点。同时也应注意这些子课题的研究成果必须体现所确定的研究目标。您正浏览的文章由(第一·范·文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第三,有关课题的研究经验或研究体会不要在“研究成果”这个部分来陈述。一般说来,一个研究课题在通过结题验收以后,课题组还需要进行总结。这个总结,就要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谈及研究的体会。而在结题报告中,就不要陈述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实验)课题研究的结果是研究报告的主要部分内容。这一部分要求客观、真实地对研究的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既要有定性分析,也要有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实际上就是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和逻辑分析,因此,在定性分析时要避免研究者主观判断,以陈述研究所取得的事实为主。这样的目的是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到下一部分对这一研究结果的讨论中去。对定性分析的信度检验可以用公式计算:(n为对同一内容加以分析的研究人数)。在定量分析过程中,应该把研究过程中所取得的有关数据经过统计、分析、检验后的结果列出来,能以图表的形式表示的,应该尽可能地用图表的形式表示,并且图表要求清晰、合理,使读者一目了然。在定量分析中,主要是①计算数据的平均数、中数和众数,判断数据的集中趋势程度;②计算方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以判断数据的离散程度;③计算标准分数以判断研究对象在群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④计算相关系数用以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程度;⑤运用统计检验,解析和鉴别研究的结果。关于数据的检验分析,主要有:z检验(适用于大样本容量的显著性检验,即容量大于30,它是用正太分布理论来推论差异发生的概率,从而判断两个样本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或者判断样本与总体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t检验(适用于小样本容量的差异显著性检验,即容量不大于30,与z检验一样,它是判断两个样本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或者判断样本与总体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f检验(用于对多参数进行假设检验);检验(适用于计数数据的检验,用来判断研究结果与理论假设的期望值之间的差异)等等,对于各种检验的方法可参考有关教育统计分析书籍。对于那些不是数据的结果,但对研究结果很有价值的资料,如研究对象的行为表现等也要在这一部分里列出。

5、讨论部分

这一部分就是对有关数据的统计结果进行说明,阐明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并分析和评价研究的结果和意义。在这里可以阐述个人对研究的结果的见解或观点。

6、结论部分

结论部分就是对所研究的问题或课题假设给出一个答案,要求简明扼要。在这一部分中也可以对研究中有待于解决的问题给予指出。

7、参考资料和附录

在这一部分,可以对研究报告中所引用的或者是提到的资料注明其出处来源,以备读者进行查对。参考资料的排列格式一般是:

①如果是期刊资料,则注明作者姓名、文章标题、刊名、刊号。

②如果是书籍资料,则注明作者姓名、书名、出版社名、出版时间、页码等。

结题所需的材料

教育科研结题是整个课题研究的工作总结、是对研究成果的鉴定。对一个教育科研课题的结题工作,需要哪些材料呢?一般需要准备如下材料:

1、结题申请报告;

2、课题立项申报报告;

3、课题立项批复通知;

4、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

5、课题研究终结性结题报告;

6、附件:

(1)课题成果;

(2)课题的有关研究材料等。

审阅结题材料

在收到课题提交的结题材料后,即由专家组对结题材料进行审阅,一般而言,专家组主要是审核材料中对课题的研究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课题的选题意义如何;

(2)课题的研究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3)课题的研究过程,包括管理过程是否科学;

(4)课题的研究方法是否正确,特别是有关变量的投放、控制、资料和数据的收集是否科学、充分等;

(5)课题的研究成果如何,特别是有无充分的数据、资料加以说明和论证所取得的成果,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课题研究成果的价值如何等;

(6)课题研究的特点有哪些?

(7)课题研究还存在哪些问题,对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有什么建议等。

专家组在完成上面几个方面的工作后即可要求召开结题论证会议励志网http://wWw.qqZf.cN/。专家组一般应在开结题论证会前一个星期对材料进行审阅。

结题论证会议议程一般如下:

1、专家组听取课题小组对课题研究的简要说明或简要介绍,也可以对结题材料进行进行补充说明。

2、如有必要专家组也可以进行听课或到有关科室查阅核实有关数据,也可以召开小型教师、学生座谈会、听课等。

3、在专家组完成听课或召开小型座谈会,听取课题组简要介绍后,就可以要求课题组就课题研究的有关问题进行答辩了。

4、在完成答辩会后,专家组召开会议,进一步讨论对课题成果的评价。

5、专家组向课题组公布及提交对课题研究成果的评价结果,专家组的评价结果可以作为课题研究的成果认证依据,也可以作为有关科研评奖依据。

【篇三:心理课题结题报告】

我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研究》课题是从2004年9月开始进行实验的。三年来,在区教育局和学校领导及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我们扎实开展研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更好的,更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取得了成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动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过这样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这表明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心理健康已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教育工作来说更为重要。特别是现在,学校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和教师往往对学生心理教育存在着片面认识,导致儿童心理的不良发展。如有的学生虽然学习成绩好,绘画、唱歌能力都较强,但存在着自私、任性、缺乏同情心和毅力,自信心及团队合作精神差等问题,更有甚者表现为厌学,情绪暴躁,惧怕挫折、自闭等心理疾病。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他们和谐健康成长。目前全国上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素质教育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课题组尝试着在这方面做些探索,特确定申报了省级《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根据课题组研究的内容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和存在的问题,依据教育心理学,遵循小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遵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规律,坚持实践育人。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重点

小学生心理健康立足于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学生相结合;尊重、理解与真诚相结合;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使受心理困扰或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得到科学、有意义的心理辅导,增强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重点:人际交流,学习适应及个性辅导。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我校选择年级组为切入点,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在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同时,各年级段侧重点有所不同。

1、低年级:减少对成年人的依赖,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新集体,新的学生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兴趣,尝试建立适宜的人际关系,乐于与老师、同学交流;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2、中年级: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初步懂得社会法规,形成初步的学习方法,学会调整学习心态;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学生交往,学会调节处理人际关系,培养集体意识。

3、高年级:帮助学生学会情绪调节的方法,初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学会健康生活,有一定自我监督能力,学会确定学习目标,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参与社会实践,初步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

五、课题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研究的途径:

1、听取专家的心理辅导讲座,以减少实验中的盲目行为,使研究实验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

2、加强与家长和学生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

3、加强教师间的交流,相互启发,以积累更好的经验。

4、多开设体验教育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研究的方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谈话法、行为分析法等。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实验周期三年(2004.9-2007.8)

(一)准备阶段:(2004.9-2004.12)

1、组织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理论知识。

2、学习学校总课题方案。

3、确定《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与研究》这一研究项目,提出研究计划。

(二)实施阶段:(2005.1—2006.12)

1、按研究计划定期开展各项活动,如开设心理讲座、召开家长会、开展体验教育活动等。

2、确定个体跟踪辅导对象(个案),记录及分析行为原因和教育效果。

3、定期撰写阶段性课题研究小结,并收集相关资料。

(三)总结阶段:(2007.1—2007.8)

1、收集相关资料,听取家长与学生的意见,并做好记录。

2、总结研究成果,撰写总结性课题研究报告,汇报研究成果。

预期成果:典型案例集、课题研究报告。

七、课题研究过程概述

1、确定研究对象,成立课题组

2004年9月,我校选定了本课题,成立了课题组,确定1-5年级学生作为实验研究对象。

课题组织机构:

课题指导专家:任其平(安师院教育系教授)

课题负责人:王泽润

课题组长:徐一文

课题组成员:潘家宝、舒萍、张丽、叶代娣、朱秀华、钟玲、邹慧君、潘功兰、吴晓潮、薛苇、鲍涛、余丽娟、汪翠霞、刘娟娟、朱启宏、梁兰萍

2、根据实际,实验研究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为使心理健康教育达到全面普及,提高广大教师和学生及家长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水平。学校充分利用广播、板报、心理讲座,家长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工作与学校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使全校广大教师、学生、家长了解了什么是心理学,什么是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对个人学习、生活乃至工作的重要性,极大地认识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二)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出发,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

(1)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活动。

学校办学的宗旨是“一切为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为了能让学生健康和谐发展,我们开展以下活动。

①建立个案库。学校经过班主任的详细了解与观察确定了少数有较重心理困扰及障碍的学生作为个案跟踪辅导对象,由年级组辅导教师一月一次开展交流谈心活动并做好记录,认真分析行为原因及教育效果,以便提高后期教育的针对性。目前,全校的心理辅导个案库成员有20余人。经过一年多的观察和教育,大多数学生能正常地学习,正常与同学交往,处事能力大有增强。

个案一:五(3)班吴某,大脑有疾患,精神经常兴奋,失控。一年来在年级组教师跟踪教育辅导下,现在能正常随班就读。学生评价:他上课能静心下来听课,下课也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不随便攻击别人。

个案二:三(1)班胡某,性情暴躁,多动,学习不能专心,课堂上行为随意经常无故攻击人。如今学生评价:上课能安静上课,作业能及时完成,鲁莽行为有所改善。

个案三:四(2)班徐某,表现为不与同学交往,平时不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封闭自我。现在学生评价:如下课与同学玩耍,上课也能发言,集体活动表现也较积极。

个案四:四(1)班韦某,表现为个性偏激主观,遇事冲动,以自我为中心,曾因一件小事与爷爷发生冲突,因而举起斧头砍爷爷被及时制止。现在家长评价:与人相处时较友善,学会怎样文明理智去解决问题,能够尊敬家长,遇事愿意与家长沟通。

……

②举办专题讲座。为提高广大学生调控自我行为的能力和素质,学校聘请专家举办讲座,每学期不少于一次,指导学生调控自己的心理。安师院教育技术系任其平教授,致力于教育研究,他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借助讲座形式与广大学生交流,让学生受益匪浅。2005年底我校邀请了《知心姐姐》杂志社的编辑来校为学生做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她深入浅出的讲解,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大大提高了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③举办心理健康板报。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心理健康专题板报展,让学生们认识心理学,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让更多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及自我调控的方法。

④开设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学校开设了“知心姐姐信箱”,学生可以将自己成长的烦恼通过书信的形式投入信箱,辅导教师能很快给学生咨询回复,引导学生学习,疏导学生思想。高年级组的心理辅导教师还组织五年级优秀学生成立了咨询小组,共同商讨成长中的烦恼,通过师生之间的朋友式交流,既解决了学生因学习方法不当,导致成绩不好等方面的困惑,又增强了学生的交往能力。

(2)加强学校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与延伸,并且影响着学校教育效果,也是学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我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视家长的参与。

一是积极创设条件为家长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让更多的父母在关心子女的生理健康的同时,懂得如何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2005年聘请了三院保健主任给家长做《儿童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报告;2005年9月请安师院的严云堂教授为六年学生做《关注学生春期生理、心理教育》讲座,对于高年级学生如何克服心理上厌学、说谎、早恋等现象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让广大家长深受启发。2005年9月请任其平教授给一年级家长做《如何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生生活》报告。各类专家指导讲座,让广大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减少盲目性,从而科学地引导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独立性,自尊心和自制力,养成乐观向上的心态。

二是利用《家教周报》报纸,心理板报、广播站及家长会等途径,向家长介绍现代教育观,让他们知道减负减什么,家庭的民主气氛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等有关知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育人观,人才观,让学生有实践的机会,参与的机会,体验的机会,还给孩子一个平等的、宽松的、自由的成长环境。

三是对个别有心理困扰的家长进行案例教育,进行对话,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对孩子们出现的问题及时与家长联系,共同商讨解决办法。如今年刚毕业的学生王某父母离异,他跟随父亲与祖父母住。孩子缺少母爱,祖父母望孙成龙要求严格,父亲不关心他还经常打骂,不准他与母亲见面,孩子一度处在崩溃边缘,在校表现自我保护意识强烈,不能与同学正常相处,攻击性强,对不利于自己的任何言论存在强烈的敌意,并且有自伤发泄行为,学习成绩也一路下滑。教师发现后马上与家长联系,结合家教理论向家长陈述利害。提出合理的建议,建议家长正确处理亲情关系。给孩子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并对孩子进行不良心理的疏导,引导孩子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通过家校合力,该生的不良心理和行为习惯得到有效矫治,学习成绩也重拾升势。

(3)调节班主任工作心态,促进班主任工作水平的提高。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是学校的基层组织,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主要通过班级来实施,而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领导者和教育者,在学校教育管理及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课题将班主任列为课题组成员,对班主任进行培训,听心理辅导专题讲座。学校课题组与教导处一起利用周三的教研会邀请安师院的任其平教授给本校教师进行了《关注心理,关爱生命》、《小学生心理教育》2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任教授就新时期教师面对的压力及如何调试自我心态给教师做了具体详细的心理上的指导,同时就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特点及对策做了科学的指导,让广大教师深受启发,懂得运用心理学的方法解决学生中存在的这样与那样的问题,从而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成效。不断提高班主任管理班级水平,学校每学期开一次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和教育案例分析会,让班级管理工作比较突出、学困生转化比较成功的班主任给全体教师介绍经验,让广大教师在交流中启迪,在讨论中感悟,从而不断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提高我校班主任教师的整体育人水平。

(4)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与学科教育活动相结合,向学生的日常生活渗透,向学生的教育的全过程渗透,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①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知识。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从教材内容看,各科内容都是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例如语文、思品、自然等学科可以陶冶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热情;数学、科学课可以进行科学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情感;美术、音乐可利用特有的旋律、线条、色彩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塑造高贵优雅的品质;体育课锻炼学生坚强意志,培养学生竞争,拼搏,进取的精神。

②积极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让学生在不自觉中接受教育。因此,优雅、洁净、文明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今年学校积极创建“和谐校园”活动,体育大课间活动,开展创编新童谣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学生常常沉静于宽松和谐氛围中。校园里宣传橱窗每月更换一次,名人画像,名人名言悬挂在走廊间,校风校训赫然省目,墙壁上的学生书画作品一学期更换一次等,这些使整个校园给人一种书香悠淳,洁静典雅的心灵感染,时时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校园中央雕塑喷泉,假山浮石,名人雕刻,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显得格外和谐优美,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美丽熏陶和道德的感悟,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和谐相容的心态。

③在少先队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少先队是少年儿童的自己组织,少先队活动最受孩子们欢迎。我校充分利用少先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开展丰富多彩且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让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不仅提高能力,同时也进入特定的心理氛围,受到教育。如针对学生参与意识强,表现欲强的特点,开展卫生评比、三好生评比、文艺表演等竞赛活动;又如针对学生从众心理强,热情大方的特点,组织开展献爱心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提高修养,促其养成良好习惯和健康心理。

八、研究成果

1、构建了我校心理教育的基本模式。

第一,心理教育以学生为主体。

心理健康教育应为学生服务。心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满足各类学生主体不断发展的心理需要。

第二,心理教育落实到外显的行为上。

学生的意识、情感、意志必然反映到学习、活动、生活的行为上。把对学生的教育要求及时转化为行为训练的要求,并注意从行为角度评价学生心理素质的变化,促进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对学生的动机、兴趣、意志、情感、性格等进行教育,一方面以影响学生学习生活、班级生活的主要障碍为切入点,确定每个阶段的教育重点。为了使教师的行为符合心理教育的要求,学校对教师进行正确教育行为的训练。

第三,课堂教育是心理教育的主渠道。

教师根据学生年龄发展的特点和不同学科教学的过程,有意识地在各科课堂教学中体现心理教育,加强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在教学中出现问题时,教师不流露失败、无奈的情绪,以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影响学生。

第四,寓心理教育于活动中。

学校开展多种专门性的心理教育活动,挖掘各类活动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尤其是要有意识地增加各类活动中的心理教育含量,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生动、活泼、交互,师生平等融合,重在心灵沟通和心理感悟。

2、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通过心理教育讲座和宣传教育,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心理常识,自我调节控制情绪,学会做自己的心理医生,学会当遇到自己不能排除的心理问题时,能坦然寻求心理帮助。学生的心理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表现在下面四点:(1)、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2)、能与周围的人正常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乐于帮助别人,尊重别人;(3)、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面对生活中的问题,适应环境;(4)、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形成健全的人格。三年多来,学生参加各级各项竞赛一百多人次获奖。

3、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研究中出人才,出经验。经过三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学校涌现出一大批心理素质好、教学科研能力强的优秀教师,成为学校办学育人的骨干力量。他们在构建学生心理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促进专业发展,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创造力。2004年,我校成功举办了班主任经验论文研讨会,2006年10月学校召开全体班主任工作案例交流会。这些活动为老师们提供了学习交流机会,对工作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其中多篇班主任论文在市、区交流,钟玲老师案例获市“走进学生心灵”案例二等奖,邹慧君工作案例《点燃学生心的灯》获区一等奖等。

4、编辑了家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册。广大家长通过讲座,参与学校活动,极大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并尝试积极动笔撰写了教育论文。其中夏建利同志撰写的《抓好思想教育,帮助孩子立志》一文获省一等奖,储流杰的《父母应该成为孩子心灵的导师》获省优秀论文。

5、近几年师生心理无严重扭曲现象。个案库的成立使学校个别心理状态较差的学生及时得到有效的心理辅导,他们进步很大,也是我校取得可喜成绩。

6、建立家访登记卡,规范了家访工作。

7、促进了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提高。

几年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师生们以崭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工作和学习中,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再上一个台阶。学校先后被评为国家现代教育技术优秀子课题学校,安庆市“震憾心灵”教育故事优秀组织奖,国家现代教育技术优秀子课题学校,市语言文字规范化学校,安庆市示范家长学校大观区科普特色学校及平安校园等多项荣誉称号。

九、反思与启示

1、心理健康教育要尊重、理解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学生能主动、健康地发挥。因此,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不能居高临下的说教,应多和学生谈心,和他们交朋友,让学生敢于接受教师,愿意和教师说心理话。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是“知心姐姐”或“良师益友”。

2、心理咨询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心理咨询工作日益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日益受到师生的欢迎。心理咨询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将直接影响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向纵深方面发展。

3、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

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直接制约着学校可持续发展,因此让更多的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再培训,让他们有意识的参加此项工作,将会有效地促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篇四:语文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一、课题的提出.

1、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其中小学阶段应该完成145万字。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课外阅读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

2、通过课内拓展阅读,扩大课外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陶冶情操,培植人文精神,积淀民族文化。

二、课题提出的依据。

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局限于教材的繁琐分析,有些家长更愿意让孩子做各种各样的试卷,不愿让他们读课外书。

2、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完成145万字的阅读任务。实验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教材建设,制定课外阅读规划,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使课标中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落到实处。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进一步研究并掌握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体系,拟订各年级各年级课外阅读的培养目标。

2、探索课外阅读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径和基本经验。

3、探索课外阅读与语文教学活动的关系,研究课外阅读的模式。

4、研究课外阅读对学生成长,认知的作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5、通过本课题的实验,推进我校小学语文教育素质化,促进儿童全面素质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课外阅读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径。

2、课外阅读的基本特征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3、课内外阅读的相辅相承。

4、课外阅读的方法探索。

5、创造性课外阅读教学。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

2、调查法。

3、问卷法。

4、检测法。

5、比较法。

6、综合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加强学习培训,提高理论认识。

课题研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关键靠教师,因此,加强语文教师的培训与学习是重点。从课题申报立项开始,我们就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开题报告,查阅相关资料,根据课题整体情况,积极撰写学习笔记,通过不断的学习培训,使实验教师的现代化教育理论知识,逐渐丰富,科研水平逐步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经常组织教师进行一些知识和科研阅读知识竞赛。以便让教师的课外阅读储量不断注入活水源头。

2、重视课题管理,规范课题行为。

根据扬州市课题组管理的规定,我们非常重视课题的管理工作。在流程上按照“开提论证——中期评估——结题鉴定”来实施。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做了如下要求:(1)课题组例会制度

我们课题组定期召开课题会议,进行有关课题实验的学习,交流工作中的做法以及自己的收获。

(2)坚持课题月报制度

在每个月底,课题主持人将对本月所所做的额工作以及收获体会,填写月报表。

(3)填写《课题实验手册》

根据学校教科研管理的额规定,课题组要求每一位实验教师认真填写《课题实验手册》,一般在学期初填好计划(本学期个人研究打算),中途填好专题研讨课例或活动方案,学期末做好小结,撰写实验论文。

七、课题研究的大体框架。

1、制定课外阅读规划。

根据本校的具体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规划,从课外阅读的目标、阅读内容、阅读总量、阅读活动、阅读文体等几方面拿出明确而具体的计划和措施。

2、创造条件促进“读”。

(1)课内阅读延伸。

(2)允许在“早读”或“自习”时翻课外书报,每周抽出一小时,集中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

(3)布置作业以启发学生理解书报中的有关内容情节,学习其中的方法为主,从而增加课外阅读的兴趣。

(4)推荐读物与传观读书笔记并重。教师一定要做好书刊导读工作,利用图书资源,广泛开展阅读。

3、介绍方法,引导“读”。

结合阅读教学,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

4、开展活动强化“读”。

(1)谈天说地三分钟,每节语文课开始,以名人名言,新人新事物等为内容进行口语交际。

(2)开展课外阅读竞赛。展评优秀读书笔记,读书与征文有机结合。

(3)举办各种语文活动,如“成语擂台赛”,“古诗文朗诵会”等。

八、课题研究的实验步骤及日程安排。

(一)实验步骤

1、成立课题研究组,议定课题,制订方案,明确分工。

2、完成课题前期的调查、论证工作,向市教委立项申报。

3、课题组成员集中讨论教学方案,开展一人一课活动,落实方案。

4、开展阶段性的测试工作,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

5、汇总材料,完成实验总结,迎接结题验收。

(二)日程安排

1、2001.8——2001.10成立课题组。

2、2001.11——2002.1开题、评审、修改。

3、2002.2——2003.2实验、明确要求。

4、2003.2——2003.4初步总结。

5、2003.5——2004.12归纳模式。

6、2004.1——2004.6汇编成册,成果展示。

九、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一)成果归类:

课题研究三年来,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归类如下:

1、超额完成了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任务。

课程标准提出了小学阶段应该完成课外阅读145万字,实施这一课题以来,我校学生超额完成了课外阅读量。

2、基本确定了各年级的课外阅读内容。

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反复研究和从实践中的反馈调整,我们按年级规定了课外阅读的内容,有步骤,有计划,有系列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3、教会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通过课题实验,我们教会学生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并教会学生摘录、剪贴、查找等许多种积累的方法。

4、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

我们在实验中,开展了许多阅读活动,如“谈天说地5分钟”,“征文竞赛”,“成语擂台赛”等,寓教学于活动之中。

5、形成了一套课外阅读教学模式。

对于课外阅读,我们保证课时,要求教师认真备课上课,并研究教学模式。很多教师不断探索,从而不断更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外阅读实效。

6、提升了语文教师的理论素养。

课题研究主在研,重在思。许多教师勤于总结,勤于反思,勤于探索,提高了自身素养,撰写了许多优秀论文。

7、注重学生的心理意志品质的熏陶。

我们通过多种活动,主要是演讲比赛等形式,加强学生对所读文章中重点人物的印象,从而以之精神导行,通过阅读提高学生自身修养。

(二)学生阅读量分析:

年级

阅读量

一古诗20首,文章10篇,成语40个

二古诗15首,成语4类,50个左右,文章20篇

三古诗34首,文章35篇,成语9类,名言警句30句

四古诗10首,文章10篇,成语3类,歇后语10个

五古诗20首,文章20篇,成语6类,名言30句,歇后语20句

六古文30篇,古诗33首,文章30篇,对联(学习类)16副,歇后语成语如干

(三)阅读面分析

通过查阅“读书摘录卡”,“教师备课笔记”等,目前我校学生参与课外阅读面达1000%,各年级既定的课外阅读内容的额阅读面达100%。

十、课题研究的反思建议

1、课题的研究最终要形成本校的校本教材《中闸小学课外阅读材料》。

2、要进一步改革现有的课时数量,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效果。

3、在课内外阅读的结合方面加大研究,要真正做到以课外阅读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目的。

4、要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特别是语文课内外教材内容和资源,提高学生的兴趣。励志名人名言http://www.qqzf.cn/

【篇五:小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重庆市北碚区“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校社一体化农村留守儿童品行指导研究”

研究报告

北碚区复兴镇中心校课题组

“校社一体化农村留守儿童品行指导研究”系重庆市北碚区“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2006年度课题(课题批准号:2006-01-04)。自2006年9月开题至今,历时两年,完成预定研究任务,现作研究报告如下:

一、课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留守儿童”是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农村教育对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推进,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大量增多,他们走南闯北去打工赚钱,为的是谋求更好的新生活,但他们的孩子却留在了农村,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的增多。导致了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直接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还有可能带来严重的家庭和社会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稳定。由于普遍存在的隔代监护、父亲或母亲单亲监护、亲戚监护等原因,农村留守儿童品行教育的问题也成了教育面临的新课题,这些孩子也成了倍受社会关注的农村“留守儿童”。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强调,做好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要在完善法律政策、保障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权益;强化政府主导、源头解决问题;扩大宣传倡导、动员社会关爱等三个方面下功夫。

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电视电话会上的讲话中,要求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按照《义务教育法》,把做好留守流动儿童教育工作列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在资金、设备、师资等方面对留守流动儿童较多的学校给予倾斜和支持,为留守流动儿童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同时,要在留守流动儿童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内开展形式多样的关爱活动。

(二)国内留守儿童相关课题的研究

重庆大足县实验小学课题组开展的《城镇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策略研究》,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情感教育。

国家“十一五”重点课题《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主要侧重于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研究、心理健康课程建设研究、心理健康实践活动研究、心理健康个性品质研究。

四川泸洲白节镇三华小学开展的《农村地区小学留守儿童品德养成教育探索》。对留守儿童品德养成教育进行探索与总结,寻求可操作的机制和方法。

北碚区龙凤桥小学刘冬梅老师主持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此项研究旨在有效解决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

(三)课题研究理论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全面发展的人是指在体力和智力上各自充分和自由发展的人,认为具有主动性、自主性、社会性及高度的创造性等基本属性。并指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内因起作用。可见,一个只有具有健康的心灵的人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而关注对具有特殊背景的留守学生正确的行为,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全社会都在呼吁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的同时,更应该多关注对留守儿童的品行是否真正起到了教育指导作用,是否真正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这就要求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特别要关注学生心灵的健康发展,而留守儿童因其背景的特殊性和教育的特殊性更应受到关注。

2、儿童教育心理学关于儿童品德行为形成理论

小学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的身心发展,主要指小学儿童身体发展的一般特点,小学儿童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特别强调小学儿童的个体差异如认知差异、人格差异和性别差异等。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的原则,不断探索和研究促进儿童身心发展,形成良好品行的规律和方法。

(四)研究价值

《校社一体化农村留守儿童品行指导研究》符合农村学校德育管理的实际,校社结合的运行模式填补了学校德育管理的空间;通过研究使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得以解决,为广大农村地区的小学“留守儿童”品行指导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本课题是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文明习惯、卫生习惯、遵章守纪、尊敬师长、乐于助人、心理健康”六个方面进行品行指导,旨在通过研究,矫正留守儿童特别是重点对象留守儿童的不良品行,成为品行优良的儿童,让学校放心,家长放心,社会放心。

(五)课题的界定

“校社一体化”——指学校与社区、街道融为一体,协同配合共同开展留守儿童品行指导研究。

“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打工而需要留守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六至十三周岁以内的儿童。

“品行指导”——指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文明习惯”、“尊敬师长”、“卫生习惯”、“遵章守纪”、“乐于助人”、“心理健康”六个方面的品行指导。

二、研究概况

(一)研究目标

总体研究目标和任务是通过两年研究,紧紧把握学校工作和社区工作的特点,探索出适合于其它学校可借鉴的运作模式,从而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二)研究内容

1、研究留守儿童存在的品德行为偏差及其对儿童成长造成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能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向上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品行指导方法;形成有利于农村小学生品行健康发展的管理职责和办法。

2、研究社区在留守儿童品行指导方面应该履行的职责,建立起一种长效的农村留守儿童品行指导的管理模式。

3、构建校社一体化农村留守儿童品行指导的运作模式,形成留守儿童品行指导评价细则。

(三)研究方法和原则

1、研究原则

(1)科学性原则。强调科学的研究态度和科学的操作过程,在研究中践行校社结合,真正做到科学求真。

(2)实效性原则。研究与工作紧密结合,学校与社区紧密结合,把研究工作落实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中,讲究实效,不走过场。

(3)过程性原则。农村留守儿童的品行指导,重在过程,强调落实,关注发展。学校要坚持把留守儿童的品行指导研究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并要有延续性的研究。

2、研究方法

(1)观察法——观察、思考、发现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品行偏差的问题并确立“文明习惯”、“尊敬师长”、“卫生习惯”、“遵章守纪”、“乐于助人”、“心理健康”六个方面的研究方向;

(2)文献法——深入探讨有关文献及其对该课题研究的作用,通过文献查阅进一步了解开展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坚定对本课题研究的信心

(3)行动研究法——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收集资料或数据,不断对计划加以改进和运作模式的调控,促进留守儿童品行的转化实现A级达标。

(4)调查法——通过调查问卷确定科学的研究策略,即: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的品行存在的各类问题进行归类并形成调查报告;采用学校、社区协作的模式共同开展品行指导。

(5)个案分析法——根据研究过程中的各类案例进行分析和比较,形成典型的品行指导个案。

(三)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06年6月——9月中旬

学习有关儿童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理论书籍,举办理论讲座积累相关理论知识。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进行课题申报,建立留守儿童花名册、建立留守儿童学习行为、道德行为、重点帮助情况统计资料。设立班级留守儿童学习学习、道德行为考核鉴定制度。

2、实施阶段:2006年9月——2008年10月

制定各阶段实施计划,全力推进实验研究。根据制定的实施方案,进行实质性研究;写好开题报告,召开开题会。同时请专家进行课题论证。开展班主任品行指导操作培训,完善班级品行指导管理资料,努力做到科学性、规范性。讨论修改留守儿童的品行指导评价细则,将8个指标调整为6个。确定课题主研人员、学校联系人、班级联系人、社区联系人研究职责。形成操作体系,对全镇留守儿童的品行指导研究实施有效指导。按单月和双月进行转化数据统计,并对重点对象实施班主任、科任教师、社区品行指导包干,促进其品行转化。

按期召开学校社区联席会,及时研究和解决留守儿童的品行指导过程中的新问题,逐步完善校社一体化农村留守儿童品行指导的运行机制。组织研究人员进行论文、个案写作和结题有关资料准备的培训。

针对对留守儿童的品行进行认真归纳、分析,寻找正确的、有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关爱方法,并进行反复验证,记录实施过程和效果。

3、研究总结阶段:2008年10月

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分析和研究实验情况,总结和提炼研究成果,完成一份有设计、有实施、有分析思考的关于留守儿童行为教育的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

三、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研究成果

1、基本形成了校社一体化农村留守儿童品行指导模式

(1)建立校内品行指导网络

一是突出重点的研究,根据各班确定的2—3名留守儿童作为重点帮扶研究对象;二是研究如何发挥科任教师参与品行指导的作用;三是研究镇级骨干教师担任每个年级的班级联系人如何协助班主任开展留守儿童品行指导;四是研究课题组与莲华中学联系,如何对已毕业的留守儿童进行跟踪调查指导。

(2)建立社区品行指导网络

为实现“校社结合”,我们加强两个层面的联系和沟通。一是争取政府支持,镇政府统一要求每个村和街道有专人分管留守儿童的品行指导工作,把主动配合学校的课题研究作为年终考核条件之一。二是研究各学校加强与当地村社的联系和沟通,各社区领导与家长密切配合,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品行指导,让他们每时每刻都感受到“有人爱,有人护,有人帮”。同时,各村社领导对辖区内重点留守儿童对象实行包干指导,并对他们在社区的表现情况作出鉴定,保证了留守儿童的品行指导的实效性。

(3)建立家、校、社联动指导机制

一是学校设立社区联系人,负责将各校的留守儿童在校的表现情况与社区领导进行交流,同时也将留守儿童在社区和家庭的相关表现带回学校,指导德育处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二是召开“三会”:托管人的培训会,每一学期开展一次留守儿童监护人家庭教育培训,对一些年老体弱,无力到校听课的老人(隔代家长)采取家访的形式进行培训,重点是让他们把握好关爱留守儿童的尺度;留守儿童家长的培训会,学校趁留守儿童的家长们返乡探亲的节日,集中对他们进行专题培训,从而提高品行指导的有效性;家、校、社区联席会,每学期组织召开一次,交流、探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经验。

2、研究形成农村留守儿童品行指导评价细则

课题实施方案进行了6次修改,品行A级指标达标率由8项调整为6项,这样更加符合“品行指导”的内涵。设计了《品行指导评价量标》和有关品行指导评价统计表册,形成了简便易行的操作体系,在操作过程中把学校、社区有机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效的品行指导网络。六项品行A级指标分别为:

文明习惯——通过研究的留守儿童A级达标95%以上,做到:待人有礼貌,说话文明;不打人骂人;诚实、守信,知错就改,穿待整洁;勤俭节约,爱惜粮食和学习、生活用品,节约水电,不比吃穿,不乱花钱;爱护公共财物,不乱涂乱画。

卫生习惯——通过研究的留守儿童A级达标95%以上,做到:爱清洁,讲卫生。穿戴整洁;勤洗澡,勤洗头;不随地吐痰;爱护环境清洁卫生,不乱涂乱画;

遵章守纪——通过研究的留守儿童A级达标95%以上,做到:听从父母和长辈的正确教导,外出向家长打召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严格遵守班规班纪;遵守社会公共秩序,不参加封建迷信,不做违法的事;

尊敬师长——通过研究的留守儿童A级达标95%以上,做到:尊敬父母,经常打电话关心父母身体健康。尊敬老师,见面行礼,主动问好,接受老师的教导,与老师交流。尊老爱幼,平等待人。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乐于助人——通过研究的留守儿童A级达标95%以上,做到:做力所能及的事,主动帮助家人做一些家务事;在学校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争做老师得力的小助手;主动帮助残疾人;

心理健康——通过研究的留守儿童A级达标95%以上,做到:有自信心,不怕困难,遇事不过分依赖别人;有自制能力,能管束自己的言行;能主动与人友好交往,和睦相处;活泼愉快,积极向上,爱学习,爱思考。

3、形成班级品行指导实施策略

(1)专题教育策略。学校请社区和关工委的老同志做报告,对留守儿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法制教育,如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他们的抗挫能力。(应专题举例,学校开展的专题和请校外人士讲的专题)

(2)活动感悟策略。为了丰富留守儿童的生活,学校开展了“留守儿童教育活动周”活动,同时邀请了学校所在地的社区领导参加。各班根据自己的实际,组织留守儿童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每逢遇上节日时,要求每位留守儿童给他们的父母寄贺卡、书信或打电话,以表达他们对父母的相思之情和关怀之情;每学期各班定期举行主题班会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今年6月份全镇留守儿童进行了一次品行指导知识测试,留守儿童品行知识测试结果全部为优秀。

(3)心理辅导策略。一是开展心理主题活动。我校充分利用少先队这一组织,通过中队主题活动或班队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审视自身行为,发现自身的不足,认可自己,弥补他们因为长期与父母不在一起而缺失的心灵。二是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利用学校心理咨询室这一阵地,了解留守儿童内心的想法,对其不健康的心理进行引导,帮助他们解决疑惑。三是设立悄悄话信箱。各班通过悄悄话信箱,让留守孩子深切感受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增强师生间的亲切感和信任感,进而成为可信赖的朋友。四是设立亲情热线电话。学校在开学初便向留守儿童的家长公布了学校、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联系电话。要求学生每周给父母打一次电话;遇到重大事情时,老师通过亲情热线电话及时与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父母进行交流,达到真诚沟通、解决问题的目的。

4、建立学校、社区留守儿童档案

为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学校精心设计了留守儿童调查表,对“留守学生”的生活、思想、学习和家庭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逐一登记造册,把“留守学生”父母的家庭地址、联系方式、托管人的住址、联系电话登记在册;利用班主任工作札记对他们的成长情况进行观察记录,收集他们学习、活动、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等材料,记录他们发展过程中的有关评价。实施动态跟踪、及时归档、分类管理、信息共享、定期分析,准确掌握“留守学生”的成长脉搏,做到有的放矢。形成了规范的课题组档案和社区档案。

(二)研究效果

1、留守儿童品行指导知识测试全部为优秀,留守儿童“文明习惯”、“尊敬师长”、“卫生习惯”、“遵章守纪”、“乐于助人”、“心理健康”六项指标全部达标,达标率均实现了95%以上。

2、通过两年的研究增强了学校的科研氛围,培养了一支有一定研究能力的科研队伍,同时也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在课题研究组的不懈努力下,教师的相关经验论文获区级奖3篇、市级奖8篇、课题组提炼了有价值的专题论文4篇和教育个案43篇并编辑成书。我校在全国第五届和第六届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优秀成果展评中分获集体三等奖和二等奖;2007年被重庆市妇联和市教委联合命名为“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示范学校”。

四、课题研究讨论

(一)科学性与操作性

本课题的研究主线是“品行指导”,切入点在校、社结合上。课题组从涉及留守儿童品行的诸多方面择取了"“文明习惯”、“尊敬师长”、“卫生习惯”、“遵章守纪”、“乐于助人”、“心理健康”六个主要方面进行研究,设计了量标以班委单位按月进行评价鉴定(见文后附注的留守儿童品行指导操作体系),品行指导的过程中特别注重了班级活动与个人的品行指导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品行指导网络的作用及时矫正部分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使其逐月提高品行达标率,在品行指导的全过程中凸显出了人为的关怀。

(二)创新性与实践性

在研究过程中,自变量的调控十分关键。课题组协助地方政府落实了奖、惩职责——社区对留守儿童品行指导工作的成效纳入了年终奖考核感的重要指标,调动了社区对留守儿童品行指导的积极性、主动性;学校与社区如何配合、如何操作,是课题研究的重点,直接影响到课题研究的成功与否。学校联系人在研究实施中充分发挥其创新精神、积极想办法与社区领导沟通协调,让社区领导愿意配合、主动配合,确保了研究的效果;班级活动的指导是课题研究的基础,只有依靠课题组成员、班级联系人与班主任的协作和精细操作才能显示课题研究的实效性;指导网络的运作是保证,课题组成员和骨干教师是校内、校外指导网络的推进者、导航员。抓住了他们也就抓住了纲,进而促进因变量的达成。

(三)结论及推广价值

两年的实践证明:学校与社区结合是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品行指导的有效途径,这种多渠道、多层面的品行指导符合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特点,弥补了学校德育教育管理的空白,品行指导网络的形成,有助于儿童良好品行的养成,有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助于促进学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实现了儿童、教师、学校三受益:

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两年的研究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至学校和社会的温暖,克服了心理障碍,学习成绩开始向好的方面转化,家长放心。

有利于教师的发展:留守儿童课题研究帮助教师们克服了心病,开阔了教师的视野,让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扭成了一根绳,形成了一股合力。由于增强了科研氛围,教师们从不懂科研到学做科研,会做科研。

有利于学校的兴盛:课题研究促进了学校走科研兴校之路,通过课题研究,锻炼了一大批教师,使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之路走得更加坚实,使学校德育工作增加了一个亮点。

(四)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留守儿童品行指导网络在研究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课题结题后这个网络如何巩固?更重要的是如何发挥地方政府和社区工作主动性,形成长效的品行指导机制和服务保障机制。

2、本课题研究时间只有两年,一些数据的形成、处理有待科学性和规范性。

3、本课题研究对留守儿童品行指导的评价手段显得单一,有些操作复杂化,如何进一步增强科学性有待研究。

4、学校德育工作如何建立对留守儿童品行指导的长效机制,把留守儿童的品行指导纳入研究范畴,在日常的德育教育和管理中体现留守儿童的品行指导,让学校德育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让留守儿童的品行教育做到制度化、常规化,以适应学校发展新形势的需要,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篇六:小学个人课题结题报告范例】

《对口支援的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自信心培养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界定

“自信心”是指个体相信自己的才能,相信自己有力量和能力去实现自己所追求目标的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学认为:自信心是一种个体自我评价后作出的并长久保持的一种自己持赞许的看法,它表明了个体对自己的能力、重要性和价值性的一种认同程度,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是正确的,也相信自己有力量与能力去实现所追求的目标。

“数学学习自信心”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数学认知、数学实践等方面的信念,相信自己能学好数学,并愿意去尝试、去努力、去体验。它反映学生对自己学会新的数学知识及在数学活动中顺利完成任务的确信程度。

“农村小学生”是指生长在农村、在农村小学就读的学生。因地域生活环境、家长文化水平和教育教学条件的局限,这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及在与外界接触中呈现出胆量小、见识少、能力弱、缺乏自信等特点。

“对口支援”是指江苏省从2007年起实施“千校万师支援农村教育工程”,我所在的南京市后标营小学承担对苏北涟水县南集乡中心小学的对口支教任务,总的要求是通过全新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育手段,促进对口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实现小学教育均衡发展。

“对口支援的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自信心培养的实践研究”是指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作为数学教师寻求提高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自信心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二、课题研究需解决的问题

2007年下半年,我积极响应江苏省政府“千校万师支援农村教育工程”的号召,首批赴南京市白下区对口支援的涟水县支教,在南集乡中心小学从事数学教学。我所任教的学生都是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一直在农村小学就读,由于受地理环境、家庭背景和文化氛围等影响,他们在数学学习中,普遍表现出内向寡言、胆怯害羞和畏难退缩等缺乏自信心的现象。本课题已解决以下问题:

1、唤醒农村小学生自我意识,树立数学学习自信心,做到:(1)相信自己能学好;(2)有良好的精神状态;(3)与人轻松自如的交往;(4)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自己;(5)全面客观的评价自己,悦纳自己。

2、探索培养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自信心的途径:(1)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倡导平等交流,以平等对话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活动中。(2)进行发展性评价,及时、准确地对学生进行表扬性评价,让学生在发展性评价中感受成功的快乐,树立信心。(3)开展以培养学生自信心为核心的心理教育,关注心理上存在障碍、困惑的学生,开展心理疏导,增强自信心。(4)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教师采用家访、电话交谈等方式建立和家庭沟通的渠道,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影响和教育子女,培养学好数学的自信心。(5)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课题研究的政策或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就培养自信心而言,是指在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克服消极参与、胆怯害羞、缺乏自信等课堂现象,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2)数学课程的总目标要求:《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做出了详细的阐述。情感与态度方面指出,教师应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3)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中的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能力的信心或信念。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具有积极的情绪和态度,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能积极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易引起自身的消极的情绪和态度,往往对自己有许多怀疑,不能肯定自己的价值,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常常消极面对,甚至心灰意冷。

(4)归因理论:就是关于人们如何解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以及这种解释如何影响他们的情绪、动机和行为的心理学理论。本课题研究运用归因理论,解释农村小学生缺乏自信心的原因,寻求提高数学学习自信心的策略,使他们身心健康、主动发展。

(5)人的自信心形成的心理过程理论:对目标的确信(我一定能实现目标)——产生勇气、能力、精力——产生解决问题的技巧、方法——产生自尊、确认自我价值。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内容和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在支教过程中,发现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缺乏自信心,为准确、客观掌握他们数学学习自信心的实际情况,我先后采取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同时查阅有关文献资料,收集信息,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有关理论,分析原因,制定出培养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自信心的有效方法。具体过程如下:

(一)对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自信心的现状调查

我来到涟水县南集乡中心小学支教,通过个别访谈、课堂观察和问卷调查,发现农村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缺乏自信心的具体表现:

1、胆怯害羞,沉默孤僻,不愿积极参与讨论、交流。

2、缺少主见,屈从别人,遇到一点困难寻求帮助。

3、求知欲不强,口算慢,课堂上不积极思考问题。

4、不愿主动发言,回答问题胆子小、声音小。

5、做作业速度慢,不敢让老师面批,怕有错题被批评。

6、不敢接受挑战,有畏难情绪,预料失败。

7、见到老师采取回避、退缩的态度。

8、成绩不如意有厌学倾向,甚至想到辍学。

通过对60位学生进行的综合调查,基本结果为:“自信心强”的学生占8.3%,“自信心较强”的学生占31.7%,“自信心一般”的学生占41.7%,“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占18.3%。

(二)对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缺乏自信心的原因分析

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缺乏自信心,既是与生俱来的个性特点,更与他们所在的地理环境、家庭条件和教育引导有关。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自卑心理较强是妨碍自信心树立的主要心理原因。自卑心理是一种自我否定的心理倾向,在学习上造成自卑心理的因素有:认为自己的智力不如他人,对自己评价过低;认为自己天生学习能力差,“不是学习的料”,自暴自弃,在学习成绩好的同学面前抬不起头。也有在学习上曾经受到过挫折和失败,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差,不能正确对待,从而产生悲观、消极的情绪,形成自卑心理。

2、数学能力和水平不强。由于农村小学生对社会了解太少,接受新事物较慢,数学基础不牢,在课堂学习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数学知识时,会在掌握和理解方面出现困难,产生学习上的心理障碍,缺乏自信心。

3、教师教学态度和方法不当。教师对素质教育认识不足,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教师在课堂中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学生是被动的学习;有的教师在教学中面向少数优秀生,忽视大部分的学生,使不少学生怀着失败的心态,身心发展受到压抑;有的教师事业心不强,上课照本宣科,枯燥无味,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还有个别教师因学生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便批评、讽刺、打击他们,久而久之,使之丧失自信心。

4、家庭教育严重缺乏。农村小学生地处偏僻地区,大多数学生家长文化素质不高,对待孩子的要求出现两种极端,一是望子成龙,对子女期望值过高,子女若未能达到他们的要求,会愤怒、失望、或冷嘲热讽,常使孩子无所适从,感到压抑,导致自信心缺乏;二是认为子女认得几个字,能算简单的帐就行了,对子女要求不严,不能给子女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造成孩子厌学。

(三)探索培养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自信心的方法

1、注重引导,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心理学家布鲁纳把“动机原则”作为一个重要教学原则,认为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是任何学习活动都不可缺少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自然好学上进、刻苦努力,数学能力和数学水平的提高,必将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文化学习与数学学习意义的教育,让农村小学生懂得他们是国家的主人、未来的希望,肩负着家乡建设与发展的重任,只有积极进取,发愤学习,将来才能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之人。要引导他们感受数学是人民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任何事物都离不开数学;要适当渗透数学史教育,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要介绍一些科学家特别是数学家的成才故事,学习他们远大志向和执着精神,从中汲取学习动力,对数学学习充满必胜的信心。

2、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所教的东西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兴趣是学生认知活动的契机和直接诱因。”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关键在于教师教得“有趣”、学生学得“有趣”。农村小学生在物质条件和认知能力等方面与城市小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他们更渴望丰富的教学内容、新颖的教学手段和灵活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强调“数学生活化”,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组织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倾注爱心,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倾注爱心,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充分维护农村小学生强烈的自尊心,以平等、赏识的态度,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学生敢说、敢想、敢做,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在支教过程中,我经常向家庭困难学生赠送学习、生活用品,以调动学习积极性。我还坚持双休日家访,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家庭生活情况,介绍学生在校表现,尽力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较好地融洽了和学生的关系。

4、着眼成长,发挥评价激励作用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非常重要,学生行为的发展很大程度依赖于教师的评价。因此,教师要把握评价“促发展”的本质,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评价学生,使学生从教师的信任中获取力量,内心产生积极情绪,进而转化为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显示聪明才智。农村小学生相对比较敏感、脆弱,教师评价不能过于简单、草率,要讲究评价语言的艺术性,在对待学生课堂发言时,教师应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手势和赞美的眼神。对他们解题或回答中的错误或不当之处,要诚恳地指出并提出希望,绝不能粗暴否定或讽刺挖苦。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尊重学生的思考角度,评价分寸得当,才能使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五、课题研究的结果

经过一年的实验,初步找到造成农村小学生缺乏自信心的原因,并探索出培养农村小学生自信心操作性较强的教育实验方法,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为研究对象的农村小学生自信心发展有了以下特点:(1)由封闭的心灵、自卑的情绪转为寻找自我价值,对自我积极肯定;(2)从回避公开场合到敢于在公开场合表现自我,自信心得到了初步提高;(3)在成功中找到了自我肯定的理由,各方面能力不断提高,认为自己有与他人竞争的能力。

2、农村小学生自信心增强对数学学习成绩有积极影响。针对农村小学生开展的自信心教育,突出表现为自信心增强,学习成绩提高。比如班上有个男生张XX,平时比较勤奋,但学习方法不太好,造成数学成绩不理想,学习信心不足。但我发现,他的口算特别快,于是我常常在课堂上让他报得数,校对口算结果,并给予他很高的评价,“你的计算准确率在我们班级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的,你一定有能力学好数学。”通过多次鼓励和指导,他的计算得到巩固,对其他类型的数学题逐步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成绩等第由及格提高到良好。

3、任教的班级学生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通过开展课题研究,任教班级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学生的集体观念增强了,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形成一种整体向上的良好势态,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有了明显提高。学生们争先创优,获校先进班级流动红旗评比是年级中最多的,各项文艺活动、体育比赛中学生表现突出。参加数学口算比赛、数学小报比赛多次获校一、二等奖。

4、教师自身教研能力有所提升。通过课题研究,从理论上我以教育心理学原理为指导,学习各种教学原理、学习心理辅导理论等,自身素质也有了提高,不仅在教育教学理论方面有所突破,而且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教学实践行为的改善。研究中,一方面把自己的实践提炼成自己的成功经验,使之升华为一般的规律;另一方面也学习了他人的成功经验,不断完善自己,既立足经验又超越经验,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加强教学实践与思考,撰写的论文《微笑教学点亮课堂》获2007年江苏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评比三等奖,撰写的案例《以学定教,以教促学》获南京市2008年度教育教学案例评比二等奖。

六、课题研究的反思

此项课题的研究,既使我在农村教育实践中得到一次全面锻炼,又加深了我对农村小学生进行自信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我感到,培养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自信心,不仅是数学教师的责任,也是学校、家长和全体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责任。

1、数学教师要以自己的自信感染着学生。教师自身就是非常重要的榜样和资源,教师的自信力无疑是最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作为教师要以饱满的情绪、自信的面貌感染着学生,引发学生对自信的强烈渴望。

2、学校和家庭要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信心培养的氛围。培养学生自信心不能仅靠某一位教师个人的力量,也不能靠某一门学科的力量,而是学校、教师和家庭要形成整体合力。只有充分认识这个合力作用的意义,才能使教育教学朝着健康的、正确的方向发展。

3、农村小学教师对培养学生自信心的认识要进一步加强。我在支教期间能重视培养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但发现大多数农村教师根本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和紧迫感。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牢固树立并认真实施“人人成才、人人成长”的理念。

4、培养学生自信心要循序渐进、水到渠成。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学校和教师要克服立竿见影、急于求成的错误观念,要立足长远、耐心细致,把它纳入学校教育教学任务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引导学生走向自信、走向成功。

本文地址:课题结题报告范文http://www.qqzf.cn/lizhi19966/
  • 分页:12下一页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