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方案

作者:成功大师 | 网站:www.qqzf.cn
人才培养方案http://www.qqzf.cn/lizhi28111/

【篇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为深入贯彻《省政府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1〕110号)精神,全面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实现技工教育的创新发展,现就全省技工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精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促进就业为目的,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技工教育教学质量,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围绕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依据职业标准,对接产业发展,开展职业分析,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评价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注重提升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二)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围绕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运用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课程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以育人为根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突出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加强实践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基本术语

(一)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是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培养目标与规格、内容与方法、条件与保障等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描述和设计。

(二)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和课程教学的基本规范,是详细阐述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三)技能人才。掌握专门知识与技能,具有初级及以上职业资格,具备相应的实践(实习)工作经验,并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中能够独立(或合作)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人员。

(四)职业能力。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整体化地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能力,是人们从事一个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是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的综合。

(五)通用能力。通用能力是指从事相应职业所应具备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包括职业素养、与人交流、自我学习、解决问题、信息处理、数字应用、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等。

(六)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人们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某一特定职业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工作标准的把握、工作方法的运用、劳动工具的使用、劳动材料的选择等。

(七)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实践专家访谈会确定的,具备完整的工作过程和工作要素的综合性任务,对从事一个职业(岗位群)具有典型意义,是一体化课程开发的依据。

四、招生对象与学制

按照《江苏省技工院校学生学籍管理规定(试行)》文件执行。

五、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包含总体培养目标与层级培养目标两部分,层级培养目标分为中级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预备技师(技师)培养目标。

(一)总体培养目标

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中级技能人才和具有高超技艺、精湛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

(二)层级培养目标

中级技能人才应熟练掌握操作规范和工作流程,能按照工作要求及工作程序,独立或合作完成岗位工作任务。

高级技能人才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在实际工作中能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独立解决非常规性专业问题,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力。

预备技师(技师)应掌握精湛的技艺,具有独立解决复杂性、关键性和创新性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工作设计能力。

培养目标编写体例为:“培养面向**类型行业、企业就业、适应**职业及相关工种和岗位群工作,胜任**工作任务,具备**职业素养,达到**职业资格要求的技能人才。”

六、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

(一)课程设置

1、公共基础课程包含职业素养、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必修课程。

2、专业能力课程含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一体化课程和综合训练课程。

3、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分必选和任选两类,主要包括职业能力提升,生产岗位实践等课程。

(二)教学安排

1、每学期教学时间为20周(含复习考试周),周课时一般在24~30学时以内。

2、学分计算以课程(含实践课程)学时(课时)数为主要依据。教学课程(包括理论课、一体化课、实训课、实验课),以16~20个学时(课时)为l学分。其他课程(生产实习、入学和毕业教育、军训、公益劳动等),以30学时或一周为l学分。学分的最小单位是0、5分。

3、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体育与健康等公共课按照部颁《技工院校公共课设置方案》开设。职业素养课程按照省版课程标准开设。

七、人才培养方案基本内容

(一)专业名称与专业代码

(二)招生对象与基本学制

(三)培养目标

(四)培养规格

1、知识结构

2、能力结构

(1)通用能力

(2)专业能力

3、素质结构

(五)职业(岗位)面向与职业资格

1、职业面向

2、职业资格

(六)课程体系

1、一体化课程序化表

2、课程体系结构

3、一体化课程简介

(七)教学时间分配表

(八)教学时间安排表

(九)教学保障

1、师资条件

2、实训条件

3、教材建设

4、数字资源建设

(十)教学实施建议

1、教学模式

2、教学方法与手段

(十一)教学评价

(十二)编制说明

1、编制依据

2、课时及学分分配

3、职业能力拓展课程

八、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程序

广泛开展企业调研,对接职业标准,通过职业分析,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做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提炼,序化一体化课程,确定课程结构,明确教学内容;通过任务分析,落实能力培养要求,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

九、人才培养方案管理

按照《江苏省技工院校教学管理规范》相关要求执行。

【篇二: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构建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进一步提高我院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学院就制订好2012级本、专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提出以下原则意见及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规律,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应用为导向,以学科为基础,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全面职业素质提高为重要方面”的原则,确立我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懂基础、有能力、强技能、重实践、高素质、能创新)。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培养德才兼备面向社会经济发展,能在工业、工程领域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工作,能解决生产实际应用问题的“一线工程师”、“一线管理师”、“一线经济师”等特色使用人才。

二、基本原则

1、合理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整体优化培养方案

各专业培养目标要以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为基础,以学院人才培养总体目标为指导,结合专业特点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确定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各专业应从独立学院教育特点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出发,继续加大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构建以理论教学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和素质能力体系的“三大体系”所组成的人才培养主体框架。(1)理论教学体系:是以专业人才规格的理论知识点要求为主线,构架保证专业规格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课程体系,基本理论以必需和够用为尺度;除公共基础课外,主要包括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及专业方向课程两部分。专业方向的设立,应根据社会需要与专业特点,按照多方向、多规格、个性化、模块化要求设置。(2)实践教学体系:按通识性、创新性两个大的层次进行设计。通识性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主要培养学生通用技能,这些技能项目要从社会的各行各业结合学院的实际条件中提炼,通过技能的训练使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够适应一般性的工作。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主要培养学生在专业上的创新应用技能,要以专业规格的技能要求为主线,构架专业基本技能训练的课程体系。要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出发,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为重点,精心构建实践课程体系,包括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认识实习、工程训练、生产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高度重视综合性、设计性实践环节的开设,以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3)素质能力体系:作为课内教学的补充和延伸,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发展个性。规定每位本科生应获得的最低学分为15学分,专科生10学分。学生可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科技文化活动、学科竞赛、发表学术论文、获取技能证书、研发实用产品及取得专利等形式来获得素质拓展学分。

2、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要紧密结合应用型特色处理好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主干与专业方向课程的关系,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主干学科与相关学科、课内与课外、教与学等方面的关系;要注意知识内容的基础性、技术性与先进性;加大课程整合力度,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要充分考虑职业能力、综合能力,以将来从事职业所需要的专业能力从易到难地安排教学计划。采取“两大模块、四大平台”来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其中,“两大模块”为“学科基础模块”、“专业及专业方向模块”。在“学科基础模块”上设置“公共课程”和“学科课程”两个平台,主要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育、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应用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专业及专业方向模块”上设置“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两个平台,强调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应用型特点所决定,“专业及专业方向模块”的课程整合就显得尤为重要。

3、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融入社会的能力。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尽早参加实践、科研和创新活动。各专业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强化实践及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要切实加强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保障实践环节的时间和效果。在制定方案时要充分考虑校企合作教育,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方式。按专业特点开设认知验证性、综合设计性、研究创新性的专业实验课和实习课,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实验,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重视培养过程,整体优化、科学处理好课程之间、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联系

应以系统的观点,从各门课程及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联系入手,进行课程的整合与重组,改变课程分割过细和简单拼凑的状况,要防止“因人设课”和“因无人而不设课”的情况。

三、基本要求

1、学分与学时

课内理论教学(包括理论课附设的实验、上机及独立设置的实验课)按16学时1个学分计算,大学英语、英语听说、体育及公共选修课按20学时1个学分计算,实践教学一般按1周1个学分计算。四年制本科专业须获得170~190学分(课外学分除外),三年制专科专业须获得130~140学分(课外学分除外)。理论教学学分和实践教学学分的比例力争达到本科6:4、专科5:5、学分的最小单位为0、5、

四年制理工类专业,课内教学总学时不超过2500;文管类专业不超过2600、四年制各专业前四个学期课内必修课的周学时数控制在24~26学时,第五~七学期课内必修课的周学时数控制在20学时以内,第八学期一般不安排理论课教学。

2、课程设置

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实践教学环节为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为选修课。理论教学必修课(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践教学环节、选修课的考核方式,由教师在开课前确定考核方案和细则,由责任教授或系(部)主任确认签字。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时比例大约为7、5:2、5、

(1)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程由学院统一安排课程(见附件1)。根据中宣部、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开设形势与政策、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和“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注重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通过采取研读原著、讲授、讨论、调查、实践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结合有关教学内容举办专题讲座或报告,要求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撰写调查报告。通过这些途径与形式,提高“两课”教学质量。

(2)学科基础课

学科基础课是按大类进行组织(相近学科的专业组成学科群,设置共同的学科基础课),以使学生有较宽的专业基础;对不能组成学科群的专业,单独设置学科基础课。

(3)专业核心课

专业核心课设置要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及专业自身的特点和办学特色,培养学生具有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并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校期间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它包括实验、实习、上机、课程设计、专业技能培训、毕业设计(论文)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实践性教学,其周数由各专业性质不同,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确定。提倡进行分散实习,不占教学周数。全院统一的实践教学有:军事理论与军训2周,社会实践4周(第二学期暑期);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不得少于12学分。

(5)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旨在拓宽或加深学科领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根据专业设置2~3个方向(即专业技术型方向),每个方向设定2~3门课程,由学生选择任一方向学习;公共选修课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及生存技能,课程由学校统一安排提供,要求学生每学期选修1~2门。

四、部分公共基础课程及实践课程教学要求

1、外语教学:要加强外语教学,力争做到全院学生在校期间不断线,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内每周4-6学时,其中2学时开设听说训练。要正确处理好外语教学和等级考试的关系,使学生的外语能力得到较快的提高,达到国家英语四级水平以上。大学英语教学安排在前四个学期开设,大学英语教学结束后须安排专业英语教学和实用英语提高选修教学,专业课程提倡双语教学。

2、计算机教学:计算机教学分为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和计算机应用三个层次励志网http://wWw.qqZf.cN/。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为各专业必修课程,可根据学生的特点由系(部)自行安排。计算机应用由各专业根据专业特点开设。第一学期开设计算机基础(由专业系部灵活选取教学形式),第二学期开设程序设计(文科和管理类开设VFP,其他开设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3、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由各系根据专业需要,确定必学内容和学时要求。

4、体育本科课程课内教学1~3学期开设,每学期1、5学分(第一学期开设体育基础课内容,第二、三学期开设选项课内容);课外2学分(体育俱乐部)。体育专科课程课内教学1~2学期开设,每学期1、5学分(第一学期开设体育基础课内容,第二学期开设选项课内容);课外2学分(体育俱乐部)。

5、就业指导课程,本科从第五~七学期,专科第四~五学期开设,每学期10学时,开设专题讲座,纳入教学计划和学分,由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安排授课。学生必须系统听完所有课程方能取得学分。

6、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第一或第二学期开设,20学时计1学分。

五、本计划在执行中可参照政策要求和市场需求作适当调整。

教学事务部

20XX年XX月

本文地址:人才培养方案http://www.qqzf.cn/lizhi28111/
  • 分页:12下一页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