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作者:成功大师 | 网站:www.qqzf.cn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http://www.qqzf.cn/lizhi11458/

【篇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

一、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古已有之。我国古代思想家早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近代西方人本主义对于反对封建主义、推进人的解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马克思主义在科学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从而第一次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之上,成为指导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项重要思想原则。

二、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与找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

三、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在为谁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在靠谁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发展成果如何分配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走共同富裕道路,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篇二: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它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第一,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第二,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第三,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坚定信念,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本质

国家发展战略的整体构想,既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标出发,也从哲学观念更新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性化目标出发,几乎是全方位地涵盖了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运行规则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辩证关系,并将此类规则与关系在不同时段或不同区域的差异表达,包含在整个时代演化的共性趋势之中。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国家的战略,必然具有十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哲学内涵。面对实现其战略目标(或战略目标组)所规定的内容,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具体条件,去规定实施战略目标的方案规划,从而组成一个完善的战略体系,在理论上和实证上去寻求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满意解。

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出发,其体系具有三个最为明显的特征:其一,它必须能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度,发展度强调了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动力特征,即判别一个国家或区域是否在是真正地发展?是否在是健康地发展?是否是理性地发展?以及是否是保证生活质量和生存空间的前提下不断地发展?其二,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协调度,协调度强调了内在的效率和质量的概念,即强调合理地优化调控财富的来源、财富的积聚、财富的分配以及财富在满足全人类需求中的行为规范。励志网http://wWw.qqZf.cN/即能否维持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效率与公正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市场发育与政府调控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当代与后代之间在利益分配上的平衡?其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持续度,即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在发展进程中的长期合理性。持续度更加注重从时间维上去把握发展度和协调度。建立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所表明的三大特征,即数量维(发展)、质量维(协调)、时间维(持续),从根本上表征了对于发展的完满追求。

【篇三:论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

【摘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有着深刻的内涵。以人为本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科学发展观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要深入理解和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核心价值

科学发展观,是党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提出的治党治国的重大方针政策。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关于发展问题最新认识和科学表述,表明了党在发展观上的与时俱进。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我们的工作一切以改善人的生存条件、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为转移。

一、以人为本的内涵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的要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温家宝曾指出,从中可以看出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取向,它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允许个人的个性,权利的充分发挥,将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幸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还是一种生活标准,人是最根本的需要,各种措施政策和方针都是需要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不能超越人的发展阶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的特殊的定义:第一,“以人为本”既然有“人”,那就要强调其“人”作用。发展必须要重视人,关怀人。因为人是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强调了在社会实践中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突出了人是对自然界以及人类自身认识与改造关系上的决定性力量。第二,以人为本的真正含义,就是人们利益至高无上。第三,以人为本是全面、辩证、发展的。“人”指的是全体社会成员。每个人都是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人,只有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人人都被当做人来看,个人合法权利和利益才能得到公正,公平地对待。同时,以人为本要前瞻后顾,不仅要照顾的是现在的人,也要照顾过去人和将来人。

二、以人为本,一脉相承的核心价值

科学发展观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有着承前启后的关系,它们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次又一次的突破。

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和主线是以人为本,强调群众路线的主导性地位,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扬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优势,使得邓小平理论在人本思想上有很打程度超越了毛泽东。邓小平同志在工作中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第一位,体现了为绝大多数人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针政策,以人为本成为了其实质核心。江泽民同志指出“我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先进的生产力要求,就是党的各项工作必须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不断推动社会先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勇于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其出发点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也就是以人为本;其次,精神生活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精神生活文化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党始终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快精神文明建设,才能更好的保证国家各项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而发展先进文化与发展先进生产力一样,也就成为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的一个重要体现。发展先进文化从侧面反应了人民群众要求全面发展的心声,实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

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深刻、鲜明地概括和定义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并且明确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权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利益,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个报告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等许多重大战略思想都深深烙上了以人为本的印记,可以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已经成为其重要的精神内核之一。

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

传统发展观把人看作经济增长所谓重要工具,忽视人的培养和发展,重物不重人。与之相反,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以人为价值的核心金和社会的本体,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而经济增长只不过是实现人的发展的手段,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就是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与最终目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强调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要时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要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真正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要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

虽然我国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满足人们的利益要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还需要一个过程,但是只要坚持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在平时各项工作中从对人以外的世界转向对人本身的思考,做到重人不重物,做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那么,科学发展观将落到实处,以人为本也不再是一句口号了。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是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成果,也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最新的发展思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深刻认识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把握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行动才能更加自觉坚定。只要我们本着人为主义关怀的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能伴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变成美好的现实,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也能早日得以实现。

【篇四: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胡锦涛同志今年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的讲话,提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深刻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价值取向。我们认为,当代中国只有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程中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核心,才能真正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真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才能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广阔前景。

坚持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精髓

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潮、人本主义哲学的合理思想,但又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进行了根本的改造和理论创新。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社会关系的物化”,是一个“着了魔的、颠倒的、倒立着的世界”,因此“资本先生和土地太太,作为社会的人物,同时又直接作为单纯的物,在兴妖作怪”。尽管资本主义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也高扬过人本主义的大旗,但它所说的人本实际上是资本,是私有产权制度的神圣地位,并不是真正意义的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社会及其发展的本原、本体。“以人为本”的人,不是资产阶级人本主义思想家所假设的、脱离历史进程的抽象的人,而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历史唯物主义证明,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历史的发展,既是在生产力推动下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过程和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又是人的能动活动过程和人的发展过程。历史过程的内在规律性通过人类的自觉活动表现出来,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在阶级社会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马克思主义所确立的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就是建立“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我们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个逐渐实现的过程,把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作为社会主义各个历史阶段的根本价值理念,使社会主义社会始终成为坚持以人为本的社会,始终是向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前进的社会。

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是具体的、现实的,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的动态实践过程。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归宿并“不在于说明世界而在于改造世界”。它的出发点不是自然的物质本体,而是具体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个人;不是虚幻的将来,而是真实的现在,是当下中国人的基本需求的满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实现路径,即: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因此,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又是其鲜明的价值取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又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包涵三层涵义:一是人是发展的主体。二是人是发展的目的。三是人民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以人为本的“本”,其实质就是以人民为本,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为本。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人民谋利益,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奋斗。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归宿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人民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主体,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要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谋发展、促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之所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就是因为顺应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同时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生机勃勃的创造。中国的改革不可动摇,但是,人民才是改革的真正主人,改革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绝不能成为少数利益团体攫取利益的工具。改革改什么,不改什么,先改什么,后改什么,怎样改,最终应由人民群众的需求和事物的发展规律来决定。不能视人民群众为被动的改革工具,置人民群众意见而不顾,而应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改革和发展的标准。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如果发展的成果没有或很少被最广大人民享受到,以人为本的发展就会落空,发展依靠人民就没有基础。今天,中国市场化方向的改革既取得巨大成就,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新问题、新矛盾。目前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看病、子女上学、生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广大人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一定要使人民群众得到应该得到的、看得见的物质利益,要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有所增加,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既是以人为本的基础,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发展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认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科学发展观,一方面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为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又要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只有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和社会文明的持续进步,人民群众的需要才能日益充分地得到满足,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日益充分地得到实现。科学发展观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强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努力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协调,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社会和谐共同发展,这一切都是从以人为本的核心出发得出的科学结论。

坚持以人为本,把科学发展观落在实处

坚持把以人为本摆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地位,不仅是个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实践问题。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以人民利益为本。在当前的实践中,科学发展绝不只是经济的范畴,更不能以GDP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标准。GDP是世界通用的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保持GDP的增长是至关重要的。但GDP的增长归根到底是服务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的。如果离开这个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GDP的增长当作唯一目标,对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麻木不仁,淡然置之,那就是本末倒置,以物为本、见物不见人,或以官为本、升迁至上,到头来还是损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重视和改善民生。改革开放以来,绝大多数人民群众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同时,要清醒地看到,不同地区和部门、不同群体和个人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多少有所不同,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程度也是有差异的。由于种种原因,全国现有农村贫困人口2100多万,低收入人口3550万,五保供养对象570多万,城镇低保对象2200多万,每年需要救济的受灾群众近亿人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以解决我国当前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需。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情绪,反映群众诉求,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提升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据新华社报道,国家环保总局对11个省区126个工业园区的检查中,发现近九成存在环境违法问题。一些地方领导存在“经济发展要上,环境保护要让”,“先发展后治理”或“边发展边治理”的错误观念。今年以太湖蓝藻爆发引发的无锡市饮水危机事例表明,靠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和牺牲环境来维持经济快速增长的路子再也不能走下去了。当代不少人主张用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来克服当前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和冲突,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其实,老庄式的任其自然、顺其自然的“天人合一”;或者王阳明式的以人心合天、以主观代替客观的“天人合一”都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前者无所作为,放弃人的世界的自主、自觉、自为的积极创造活动,把人的存在还原为纯粹自然状态的存在;后者不过是人心中的一种意念励志网http://wWw.qqZf.cN/,如将心灵的意念外化为违天而妄动的实际行动,不但达不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且还会招致自然的报复和惩罚。只有坚持用以人为本来“统筹兼顾”解决经济发展和能源、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的现实困局,才是克服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兼顾的方法论展开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从而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切切实实把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摆在中心位置。

总之,“以人为本”不是一个与现实无关的未来抽象目标,而是一个渗透在日常工作方方面面的社会实践。只有牢牢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地位,才能坚定不移地保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地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http://www.qqzf.cn/lizhi11458/
  • 分页:12下一页
  • 相关文章